不著书的孔子,宣传周礼的《论语》
——《论语》读后感
谢冠玮
20141603676
财政1401
经济贸易学院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体散文集。论语通过记录孔子及其弟子间的对话来反应孔子的儒家思想。秦朝秦始王“焚书坑儒”之后,论语几乎惨遭灭顶之灾。到了汉朝,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鼓励百姓上呈儒家书籍。有些在秦朝冒着生命危险收藏下书籍的人,纷纷向朝廷“献书”,因口口相传再手抄笔录辗转反复,字句往往有所差异。这个为往后的朝代的学者争论《论语》是否正宗的孔子思想提供了争议点。然后,《论语》还是从此成为了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尤其是先秦儒家思想的一手资料。南宋时朱熹将《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合为“四书”,使之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后来明清科举的制度,把《论语》在读书人的重要性提到最高度。
《论语》是一本语录体散文集,并不是像《庄子》等其他学派著作一样是一篇文章。在语言发展还没有十分成熟的年代,或许没能创造出优秀的著作。孔子的年代比他们都早,社会发展也没有他们成熟。但我认为这并不是孔子没有写著作来阐述他的思想的原因。《论语》中有大量的对话和短句,我认为这都可以归结为他对弟子的问题或者面前遇到的问题的回应。
为什么只是回应呢?孔子是春秋时的贵族,他对于春秋的“礼崩乐坏”是十分反感的。他提倡的是回到周朝的礼教。他对周朝的礼教十分熟悉,所以当学生向他请教问题时,他就能从周礼的角度为他们提供建议。如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意思是孔子说:“夏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是它的后代)杞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殷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它的后代)宋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这都是由于文字资料和熟悉夏礼和殷礼的人不足的缘故。
读《论语》《庄子》读书报告33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