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的英雄事迹
三国演义的英雄事迹1
最近,我读了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书中内容讲的是东汉末年,天下分崩临析,战争纷起,曹操、刘备、孙权三方势力逐渐崛起。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之势,三国
曹操曾言:“宁吾负人,毋人负我。”我想这话理应包含内疚。在曹操出仕初期,他其实想当一位“治世之能臣”的,可经历了诸侯讨董后,他看到汉王朝已无药可救,才选择做“乱臣贼子”。况且曹操生平为百姓做了众多益事,我们怎能依据片面之词,用世俗的眼光去看待他?
曹操有着他宽容的一面。官渡之战后,曹操缴获了袁绍大量的书信,发现其中有自己的人写给袁绍的信,曹操立即下令,全部烧毁,这份大度在曹操身上展现的堪称完美。曹操当着众人之面把这些证据全部烧毁,是告诉那些背叛自己的人,我不会斤斤计较的。而那些背叛了曹操的人怎么能不感恩戴德,死心塌地地为自已卖命呢?曹操很会装糊涂,装糊涂才能宽容人,宽容人才能得人心,得人心才能得天下。这乃是“心如沧海阔,容得万行舟”,宽容何尝不是一种英雄气概?
吾辈佩之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虽然这些风流人物的灵魂器皿已灰飞烟灭,但人们写英雄赞英雄却留下了千古传送的精美诗篇,杜甫赞颂诸葛孔明“功盖三分国”,苏轼赞周瑜“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岁月长河中却无人谈起曹操。
曹操有他过人的胆识,不凡的谋略,更有深刻的哲思。在湮没的年代里,我们可以回忆起曹操的雄心壮志与对理想的执着,读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诗句,则会有非同寻常的敬佩。
呜呼!付之一叹,感慨论英雄——
不是英雄,不读三国;若是英雄,怎么能不懂寂寞。
煮酒论三国,不以成败论英雄!
三国演义的英雄事迹3
“绿绮轻拂刹那玄冰破, 九霄仙音凡尘落, 东风染尽半壁胭脂色,
奇谋险兵运帷幄……”轻哼这属于周郎的熟悉旋律,的确,这等美妙音乐,是只能属于周郎的。
或许,只有那纷飞的战火,只有在动乱的年代,才能塑造这样伟大的人,这样的英雄。
每一次翻《三国演义》,又会觉得对周瑜有新的认识,那短短的几行字,竟是永远也写不透他的好与坏,高明与失策。
于是,仿佛是注定了的,每一次停笔,都会再次留下遗憾。
周瑜,则主时的东吴非正统的优势,缺政治的先机,然而就在这种逆境下,他却和孙策打拼出了一份属于自己的天地。出于朋友之义,孙策死后,东吴风雨飘摇之际,他第一个站出来,尊孙权为主上,帮其稳定人心。
是英雄,就要有勇有谋。曹洪、张飞之辈虽有武勇,但输于谋略;家喻户晓的诸葛亮,可称得上神机妙算,但他缺少有武力,少了凛然沙场的气概;或许在勇与谋上能与你比的唯有曹操,可是他心怀太多猜疑,猜疑天下人“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
是英雄,就要有忠心。南郡城下,那支疾风而来的毒箭正中他的右肋,大敌当前,他却只能卧病在床。但他怎奈合这番现状,于床上愤然跃起:“大丈夫既食君禄,当死于战场,以马革裹尸还,幸也!”令诸将无不惊讶。好一句大丈夫,他用他坚定之心,演绎出一场绝唱。
然而,老天给了他过于少的时间,36年,仅此而已。 在狭窄的时间里,他的才情永远被诸葛亮的光环所遮掩……
苍天既已生公瑾,尘世何须出孔明。他的一腔抱负并未实现,却早早离开了人世,在历史长河中,就如一滴小水珠般,没有泛起一丝涟漪。
小乔的周瑜,孙策的周瑜,东吴的周瑜,或许都不完美,但我心中的周瑜,却是完美的。
“周郎年少,正雄姿历落,江东人杰。 八十万军飞一炬,风卷滩前黄叶。楼舻云崩,旌旗电扫, 射江流血。 咸阳三月,火光无此横绝。
“想他豪竹哀丝,回头顾曲,虎帐谈兵歇。公瑾伯符天挺秀,中道君臣惜别。吴蜀交疏,炎刘鼎沸,老魅成奸黠。 至今遗恨,秦淮夜夜幽咽。”
“何曾相见梦中英姿阔,扬眉淡看漫天烽火,谈笑群英高歌剑锋烁,缓带轻衫惊鸿若……”
三国演义的英雄事迹4
三国时期魏国征伐蜀国,大都督司马懿率左将军张郃带领二十万大军,秘密进伐蜀国,大军直指蜀国剑阁关。而当时蜀国丞相诸葛亮正屯兵祁山,精锐部队都厄守在险要之地。正值部队交替换防,部队要撤离十分之二的兵力只留下八万兵力。而魏军已经开始排兵布阵,赶上蜀军换防,蜀军参谋人员认为敌军兵多将广没有足够的兵力是战胜不了魏军的,就纷纷建议
三国演义的英雄事迹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