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中国和西方伦理思想的演变
本章教学要点:
。
。
。
4. 掌握西方伦理思想的基本精神。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中国伦理思想的演变
第二节西方伦理思想的演变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概论
第一节中国伦理思想的演变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伦理思想
二、秦汉至清代时期的伦理思想
三、清末到“五四”前时期的伦理思想
四、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主要特点
五、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现代启示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伦理思想
(一)儒家伦理思想:以孔子、孟子为代表。
孔子:建立了以仁和礼为核心的人道理论,也是最高的道德准则和道德境界。
孟子:提出了性善论
(二)道家伦理思想:以老子、庄子为代表
老子:人生哲学主张清静寡欲、与世无争。要求人们做到无欲(即没有欲望)、无为(即保持清静而无所作为)和无争(即不为天下先)。
庄子:将老子清静无为的伦理思想发展为悲观厌世的虚无主义。认为人生在世不要追求名誉和智慧,不要追求知识和功业,即“无为而尊,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
(三)墨家伦理思想:以墨子为代表
提倡“兼爱”的伦理原则。在道德评价上,提出“志功”统一的主张。在义利关系上,主张把义利统一起来,认为“重利”就是“贵义”。
(四)法家伦理思想:以韩非子为代表
强调法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主张以法代德,即“不务德而务法”。
二、秦汉至清代时期的伦理思想
(一)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制度全面确立和逐渐巩固的时期,形成了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完整的伦理思想体系。主要代表有西汉的董仲舒和东汉的王充。
董仲舒:
认为“天”是一个有人格的主宰一切的神,它本身就具有道德属性。人性问题上,提出了成性说,即人性无所谓善恶。人伦关系上,明确提出了作为封建道德核心内容和人们行为基本准则的“三纲五常”学说。
王充:
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性的影响。认为道德水平的高低是由物质生活状况决定的。
伦理学第二章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