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胆石通利胶囊(新)
第1页,讲稿共37张,创作于星期三
胆系统人体结构
胆科常见疾病
胆病治疗药物市场分析
胆石通利胶囊产品综述
胆石通利胶囊方解
胆石通利胶囊药理毒理知识
胆石通利胶囊与同类产品比较
第2页,讲稿共3至出现黄疸和高热。 ,不感疼痛的,称“无疼性胆石”。
胆囊炎并发胆石症者,结石嵌顿时:
,导致腹膜炎,疼痛加重,甚至出现中毒性休克或衰竭。
,引起心肌缺血性改变。
。
.
第14页,讲稿共37张,创作于星期三
胆囊息肉
胆囊息肉样病变是泛指胆囊壁向腔内呈息肉状生长的所有非结石性病变总称。
胆囊息肉是一种常见疾病,疾病本身并无症状,一般是通过体检时查B超明确的疾病,假如息肉为单发,体积比较小,(小于1厘米)。患者年龄不大,就可以定期行B超检查,没有变化可以不用处理,假如患者年龄较大,合并其他疾病比如慢性胆囊炎,胆结石,或息肉较大,就应当考虑手术或药物治疗,因为息肉恶变为胆囊癌后恶性程度十分高,死亡率几乎为百分之百,并且病情发展十分快。
第15页,讲稿共37张,创作于星期三
胆囊癌
胆囊癌分原发性胆囊癌和继发性胆囊癌,后者只占极少一部分,主要来自于消化系肿瘤的侵犯和转移,多未侵犯胆囊粘膜,以原发性症状为主,治疗主要是手术。原发性胆囊癌是指原发于胆囊及胆囊颈部的恶性肿瘤,是胆道系统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隐匿,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消化不良、食欲减退或黄值、胆囊占位。
胆囊癌的发病在消化道中仅次于胃癌、食管癌、大肠癌、肝癌及胰腺癌居第6位。
第16页,讲稿共37张,创作于星期三
胆囊常见病的治疗
急性胆囊炎
⒈ 一般治疗卧床休息,给易消化的流质饮食,忌油腻食物,严重者禁食、胃肠减压,静脉补充营养、水及电解质。 ⒉ 抗菌治疗 氨苄青霉素、环丙沙星、甲硝唑;还可选用氨基糖甙类或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利胆 舒胆通、消炎利胆片或清肝利胆口服药物,发作缓解后方可应用。 4. 外科治疗 发生坏死、化脓、穿孔、嵌顿结石者,应及时外科手术治疗,行胆囊切除或胆
囊造瘘。
第17页,讲稿共37张,创作于星期三
慢性胆囊炎
⒈ 手术治疗 慢性胆囊炎伴有胆石者,应行胆囊切除术。手术一般择期在胆囊炎发作2个月后进行,这样可减少胆囊周围的粘连与胆囊水肿。
⒉ 药物综合治疗 ,低脂饮食,口服利胆药,如硫酸镁、消炎利胆片、清肝利胆口服液、保胆健素等;应用熊去氧胆酸、鹅去氧胆酸、消石素等溶石;有寄生虫感染者应当驱虫治疗。
第18页,讲稿共37张,创作于星期三
胆囊疾病的中医理论
本病属中医学的“结胸”、“胆胀”、“胁痛”、”肝气痛“等范畴。
本病多由肝郁气滞,湿热内蕴,气血瘀阻所致。如果情志失调,则肝气郁结,或者酒食不节,劳伤过度等,
会损伤脾胃,以致脾
失健运,湿浊内停,
郁而化热,湿热内蒸,
导致胆汁流通不畅,
而发生疼痛、黄疸等
第19页,讲稿共37张,创作于星期三
中医理论体系
1. 独特的理论体系 中医药学理论体系,是在春秋战国至东汉末随着《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典籍的相继问世,全面总结了古代医学、药物学知识的基础上确立的。其后,经历代医家的反复实践与检验,而得以充实提高。 中医理论体系包括阴阳五行、五运六气、藏象经络、精神气血津液、病因病机、四诊八纲、四气五味等一系列理论与学说。
第20页,讲稿共37张,创作于星期三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胆囊炎
1. 湿热胆滞证
临床表现:胁肋部呈持续性绞痛,起病急,阵发性加剧,腹肌紧张、拒按,常伴有心烦喜呕,口苦咽干,或高热寒战,或身热不扬,尿少色黄,大便秘结,或身目发黄,舌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或弦滑。
2. 毒热内壅证
临床表现:胁肋持续剧痛,右上腹或全腹部硬满、拒按,或胁下可触及包块,同时伴有高热寒战,口苦咽干,头晕,精神萎靡不振,甚则神昏、谵语,或者肌肤发黄,色黄鲜明,小便短赤,大便燥结,舌质红绛,苔黄燥或有芒刺,或少津无苔,脉弦滑而数。
第21页,讲稿共37张,创作于星期三
中西医对胆囊炎症(结石)的理解和治疗
西医分类:
化学刺激和细菌、寄生虫感染 所致的“炎症”
西医治疗方法:
1、抗生素治疗
2、解痉、镇痛治疗
3、手术治疗
中医分类:
肝郁气滞,湿热内蕴气血瘀阻所致。如果情志失调,则肝气郁结,或者酒食不节,劳伤过度等,
中医治疗方法:
清热利胆;祛淤散结
胆石通利胶囊(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