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docx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名词解说
【左联 】 “中国左翼作家结盟”的简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文学组织,于
1930 年 3
月 2 日在上海成立,会议选举鲁迅、沈端先、冯乃超、钱杏邨、郑伯奇、洪灵菲七人为常务
委员。创立《前哨》 、《世界并向来连续到解放战
争结束 。“七月派”侧重抒写重要题材,表现对战斗的盼望与对光明的神往,拥有激烈的战
斗精神。 集中表现了胡风 “主观战斗精神”和“精神奴役的创伤”
的理论主张。但因为七月
派中的大部分作家仍属于小财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范围,
因此在必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生活
的理解和反应的深度。
【新闻体小说 】是刘白羽在解放区创建的一种新的小说形式。
这种小说体式力争使小说艺术
与报告文学相互浸透, 拥有介乎小说与报告文学两种体裁之间的某些特征,
既拥有报告文学
的纪实性与实时性, 又拥有小说的可读性与艺术感染力。
代表作品《政治委员》 、《火光在前》、
《无敌三猛士》等。
【东北作家群】 1931 年 “九·一八”事变后 一批从东北陷落区逃亡到内陆的青年作者和在
日满统治下坚持文艺斗争的东北籍作家所形成的创作集体,主要有
萧红、萧军、端木蕻良、
舒群、白朗、骆宾基、李辉英、罗烽
等。他们的创作拥有
浓烈的东北地方色彩 ,跃动着时代
脉搏, 反应东北人民艰辛抗战的不屈精神和这块古老土地的难过裂变
。主要作品有 《八月的
乡村》、《存亡场》、《科尔沁旗草原》等。
【新感觉派 】 20 年月末
30 年月初 在日本新感觉派 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一个文学派别,他
们借鉴了新感觉派的方法和
弗洛伊德精神解析学说
进行小说创作, 在表现现代快节奏的都市
生活及现代人的畸形变态的精神状态
方面有着独到之处。 他们在小说形式、 技巧探究上的先
锋性和前卫姿态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有侧重要意义。
其代表作家有 施蛰存、 刘呐鸥、 穆时
英等,代表作品有《将军的头》 、《两个时间的不感症者》 、《上海的狐步舞》等。
【湘西小说 】 指沈从文描述湘西奇怪的自然景色、人情世态的作品
。这种作品显现了“一
种健康的, 正常的, 又不悖乎人性的”的生计状态和生命形式,以及自然人性在时代大潮挤
压下的歪曲与变形。 在与都市人生的对比中, 歌颂了湘西基层人民朴实的人性美和道德光芒,
表现出作者的道德感情偏向和美学境地。
代表作品有《边城》 、《长河》等。
【普摆列塔利亚戏剧 】 即“无产阶级戏剧”
1929 年 8
月,在中国共产党的直接领导下由
郑伯奇、夏衍等人组织的艺术剧社在上海成立,提倡“普摆列塔利亚戏剧”
。倡议戏剧为无
产阶级革命服务,与公众相联合,重申戏剧的阶级意识,对推动中国戏剧向革命方向迈进,
跨出了重要的一步。
【中国诗歌会】 “左联”领导下的一个民众性的革命诗歌集体。 1932 年景立于上海,主要
倡始人都是参加“左联”诗歌组活动的骨干,此中有穆木天、杨骚、任钧、蒲风、王亚平、
白曙、杜谈 (窦隐夫 )等。他们倡议诗歌的“大众风格” ,创作一般化、口语化诗歌,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飞行的优优
  • 文件大小34 KB
  • 时间2022-07-25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