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
教学目的:
【知识和才能目的】
1、学会并掌握“昔、鹤、萋”等生字;
2、读悟结合,理解诗歌大意,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愁;
3、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过程和方法目的】
情景感染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品读和想象结合法
黄鹤楼
教学目的:
【知识和才能目的】
1、学会并掌握“昔、鹤、萋”等生字;
2、读悟结合,理解诗歌大意,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愁;
3、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过程和方法目的】
情景感染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品读和想象结合法,拓展法,比较阅读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的】
1、品味感受诗歌所表达的物是人非、归思难禁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才能和理解才能。 通过诗歌意境的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加强修养,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联络诗歌意境,进展创新写作.
课前准备:
1、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熟读并尝试先背诵课文;
2、准备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导入:
黄鹤楼,,留芳百世情悠悠。今年,我们学习唐代诗人崔颢的《黄鹤楼》,感悟诗人博大的胸襟和悠悠的乡愁。
2、作者简介:
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曾出使河东节度使军幕,天宝时历任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等职。足迹普及江南塞北,诗歌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诗名早著,影响深远。著有《崔颢集》。
背景介绍:
,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把古诗读熟。
2、指名学生读,注意“昔、载"的读音。
3、高明的朗读者不仅可以读出诗歌的节奏,还能带上一定的感情,谁再来读读?并借机评点学生的朗读;如这是深沉的崔颢、这是忧愁的崔颢……
4、学生结合注释,默读弄懂诗歌大意,并同桌互相说说.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在一个晴好的日子里,诗人崔颢来到了黄鹤楼。望着巍峨瑰丽的黄鹤楼,他有什么感受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2、仔细看看,这几句有什么特点?生:有三个“黄鹤”和两个 “空”,说说这三个黄鹤各指的是什么?“空"是什么意思?
3、是啊,昔日的黄鹤和仙人都已飞升而去,这里只余下了——生接“黄鹤楼、白云悠悠、动人的传说”。其实,千百年来,飞逝的何止是仙人和黄鹤呢?朝代更迭,王侯将相,功名利禄、恩怨是非又何尝不是“一去不复返”呢?
4、诗人感慨之余,登上了这“天下绝景”的黄鹤楼,极目远望,他又看到了什么呢?
5、除了这树、这川、这芳草,诗人应该还看到了什么?学生想象补充。
6、如此美景,诗人站在楼上,不觉痴了,醉了,悄悄地,夕阳已斜,暮色渐合,诗人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7、夜幕降临,寂寞就会随着暮色覆盖过来,尤其是四处漂泊的游子,那种愁绪更是深化骨髓。再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8、崔颢站在黄鹤楼上,极目远眺
黄鹤楼[3]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