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8 课
战略大决战
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1、全面内战什么时候爆发?
2、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开始于什么事件后?
3、解放战争分为哪几个阶段?
战略防御
战略进攻
战略大决战
1946年6月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
1947年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温故知新
三大战役(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关门打狗
猛虎掏心
瓮中捉鳖
战役
名称
时间
指挥者
参战部队
歼敌
人数
意义
辽沈
战役
淮海
战役
平津
战役
1948年9月─ 11月
1948年11月─ 49年1月
1948年11月─ 49年1月
林彪罗荣桓
林彪罗荣桓聂荣臻
东北人民
解放军
东北解放军华北解放军
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
中原解放军华东解放军
47万
55万
52万
解放了
东北全境
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
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三大战役
三大战役历史意义
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上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一决胜负
战略决战为什么选择东北为突破口,有利条件有哪些?
兵力对比
动脑筋
敌军态势
解放军兵力在五大战场中唯一超过国民党军队。
孤立分散,补给困难,或战或守意图未定。
我军态势
东北根据地支援战争物质力量雄厚,人民群众踊跃参军支援。
战局延伸
有利于华北、华东作战,以东北的工业支援全国的战争。
辽沈战役(--)
锦州
沈阳
长春
黑山、大虎山
塔山
关门打狗
围锦打援
返回
林彪
罗荣桓
刘亚楼
人民解放军:
国民党军队:
300
万人
290
万人
辽沈战役的意义是什么?
辽沈战役结束后
解放了东北全境
时间
地点
参战部队
指挥员
淮海战役
三大战役之
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
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
中原解放军和华东解放军
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
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
刘伯承
邓小平
陈毅
粟裕
谭震林
淮海战役总前委
八上 第18课 《战略大决战》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