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平遥古城之今昔.docx


文档分类:行业资料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平遥古城之今昔
“平遥古城是中遥古城保存了其所有特征,而且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正是凭借这样的评价,1997年12月3日,联合陶村)迁徙到现址。因为“陶”字的读音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之名讳,遂将平陶县改为平遥县,同时,中都县改置到了榆次。这样,原先中都县、京陵县所辖地域和邬县一部分地域就统一归到了平遥县。到了隋朝开皇十六年(596年),分出一部分地域设置了清世县(治所在现东青村,距平遥县城东南十七里),大业元年(605年)撤销并再归平遥县属。至隋唐时,平遥县西北原属于平陶县管辖的地域则归到了文水县,包括平陶村。在此后的历史更迭中,平遥县的隶属多次改变,分分合合,切切割割。这些繁杂的历史变迁,在《汉书·地理志》《魏书·地形志》《隋书·地形志》《元和郡县图志》《旧唐书·地理志》等典籍及现代史志中均有记载。
而作为城池的平遥古城,城墙原为夯土城垣,始建于西周宣王时(前827―前782)。据清代光绪年编撰的《平遥县志》卷之二《建制志》载:“旧城狭小,东西二面俱低,周宣王时,尹吉甫北伐猃狁,驻兵于此,筑西北二面。”据考,清光绪年间,山西省曾设立“志局”,集中省內名流学者撰修各县志书,所撰志书应该是严谨可靠的。据这部《平遥县志》所载,平遥古城有城的历史至迟也可追溯到公元前800年前后。当时,西周大将尹吉甫为北伐经常侵扰内地的猃狁人时驻军于平遥古城,并对西面和北面的城墙进行了扩建加筑。所谓“筑”,即捣土使之坚实的意思,古代把捣土的木杵也叫筑,故有筑墙、筑城之语。这就告诉后人,平遥古城在有城之始及之后一段很长的历史时期中,其城墙为夯土而成。关于西周大将尹吉甫率兵驻于平遥土城的历史,平遥古城遗留至今的上东门(太和门)里路北的“尹庙”和上东门外的“尹墓”,以及上东门以北与城墙连为一体的“尹吉甫点将台”,均可作为佐证。
至于尹吉甫筑城之后至明代(1368―1644)初年的2000多年间,平遥城郭的大小、城墙的高低,在什么年代发生了什么变化?可以肯定一定会有多次修葺,但苦于目前没有发现明确记载,惟有关于三次历史战争的记载,能够有力地证明平遥古城的存在和雄坚。第一次是唐武德二年(619年),刘武周伙同突厥兵攻陷平遥城。第二次是北宋建隆元年(960年)九月,太祖命李继勋攻北汉时,焚烧平遥城。从这两次战局的双方均持必攻必守之排布,既可以说明对平遥城的争夺紧紧系于各自的胜负,还可以佐证平遥城在北方战争中占据的重要战略位置。而发生在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的第三次战争则更加明确地佐证了平遥古城的雄坚和城内军民的顽强战力。当时,金太宗派左副元帅粘罕率军六万围攻太原城后进兵平遥,宋军五千援兵和城内军民作了长时间的坚强抵抗,城池被金将胡沙虎攻陷后,竟发现付出了死伤官兵四千五百余众的代价,足以证明平遥古城在当时已经具有了较大规模和易守难攻的雄坚程度。
或许正是基于以上所述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加之明洪武二年(1369年)平遥古城西城墙被冲毁,次年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和加固,并将西、北两面城墙外移,在原城墙周长九里十又八步的基础上扩为十二里八分四厘,成为古代礼制规定“县城方三里”的标准范例。正是这次扩城,使原来在全城中轴线上的南城门和南大街偏了东。明正德四年(1509年)又筑附郭

平遥古城之今昔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fxxwwxb
  • 文件大小215 KB
  • 时间2022-07-26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