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语言学会
2007年年会交流材料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小学语文“拋锚式”教学设计的尝试
苏州市相城区黄桥实验小学 徐建青
【摘要】
《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拋锚式”教学设计的尝试》是学校“十一五”主课题论证的结果制定解决问题的行动计划,实施该计划并根据实施过程中的反馈,补充和完善原有认识。显然,
“拋锚式”教学方法与目前进行的课程改革实验教学思想和理念是一致的,也是我校进行课程改革实验的进一步思考和实践。这里笔者运用上述理论,结合《船长》一课的教学谈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尝试“拋锚式”(Anchored)学习的。
《船长》一文讲述的是在一次海难中,船长哈尔威在轮船被撞即将沉没时,沉着指挥,60多名乘客船员全部脱险,自己却与轮船同归于尽的故事。如何让学生透过生动感人的故事,理解哈尔威船长的伟大壮举,震撼他们的心灵,学习船长舍己救人的崇高品质呢?我充分利用网络技术,进行了有效的尝试。
一、再现问题情境,确定探究主题,组织自主探究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为了让学生通过哈尔威船长沉着镇定的壮举场面而感受,驱动他们的内心产生疑问,我在教学过程结束阶段,利用多媒体投射仪在大屏幕上出示了哈尔威船长在60个人全部脱险后,自己渐渐沉入大海的慢镜头。此时,学生透过阴森恐怖的薄雾,凝视着哈尔威船长徐徐沉入大海,内心深处受到了强烈的震撼。面对再现的情境,有人提出了这样的疑问:“哈尔威船长在营救了大家之后为什么自己不跑?”这是一个极有价值的问题。它不仅有助于深化学生对哈尔威船长的认识,更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把课内知识向课外延伸的桥梁。于是,我“停船拋锚”,让学生围绕着问题分组进行协作探讨,让他们尝试解决这个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讨论众说纷纭,各抒己见,他们的每一个观点都闪烁着智慧的火花,有的还具有独特的见解。
二、给定问题假设,查询网上资料,进行协作会话
“拋锚”后,我随即启发学生对给定的问题进行假设,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网络查询相关信息资料,进行思考推理,对预定的假设采用协作会话的形式加以论证。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1、问题假设:
通过探究,不少学生认为,哈尔威船长在60个人全部脱险后,可以设想很多逃生的办法(穿救生衣、乘救生艇、跳海┄┄),对于一个船长来说,至少也得一试,总比等死要好。学生的设想比较客观,符合常规思维。我在肯定同学们的设想有一定道理的同时,启发他们深入思考:哈尔威船长为什么没有这样做而是选择了徐徐沉入大海?他这样做值得吗?
2、查询资料:
为了让学生对预定的假设进行合理的论证,形成正确的解释,我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的一句话:“哈尔威船长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之后,随即激疑,为什么说“又一次”?哈尔威已经做过几次英雄?一个人能有几次视死如归?让学生带着问题到网上查阅寻找,他们固然有了发现。
原来,在古老的航海规则中,曾经有这样一条不成文的规矩,那就是船沉没的时候,船长是不可以离开的。必须船在人在,船沉人亡。千百年来,在海难面前,所有的船长都遵循着这样的规矩,所有的船长都用自己的生命维护“船长”这个称号。船长是一个人,更是一种精神。通过网上查阅资料,学生已知道只有德高望重的人才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