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加强学风建设 推进科研创新.doc


文档分类:研究报告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加强学风建设 推进科研创新
田慧 学风是学校的治学之风、学者的学术之风、学生的学习之风的集中体现。目前高校不同程度地存在学风浮躁、学术不端等问题,该文从制度、文化、社会等方面深入分析了高校学风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了加强能正确引导学生成才志向,严重影响了大学的教学质量;四是一些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自我要求不严,旷课迟到问题较为严重,考试作弊现象没有得到根本遏制;五是教师业绩评价存在缺陷。重科研轻教学、重数量轻质量、重名望轻实绩、重短期成果轻长期积累的问题尚普遍存在。

学风问题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制度、文化及社会原因。
一是外部大环境的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上种种功利主义现象对教师的教学科研定位有着较大影响。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往往将项目、经费、论文、专著、奖项等列为高校办学主要评估指标,许多高校在干部任用上也倾向于学术能力强的学科带头人,反映社会对高校评价的各种所谓排名,无不看重量化指标,各类研究课题、研究项目的申报评审看重的也主要是短期内见效快的数字指标,轻视或忽视反映高校教学质量或长期学术声誉的软性指标。有些教师由于精力有限无法兼顾,最后管理工作没有做好,还对本学科领域及自身发展造成较大负面影响。
二是学校管理制度的影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高校应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把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然而事实上,高校重心或多或少偏向科研,“唯研究为荣”、“研究至上”现象已成为不争事实。学校管理和考核政策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政策导向。在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为了职称晋升和待遇提升,部分教学科研人员难以静下心来潜心科研,搞科研追求的是“短、平、快”,造成科研品质难以提升。此外,优秀教师的衡量标准和考核评价体系片面强调科研能力,对教学能力、道德素质考虑得不够充分,在教师思想和心理上产生了负面效应。
三是教师自身因素的影响。部分教师为了实现量化指标,置法制法规、学术道德于不顾,出现篡改、剽窃等弄虚作假行为。而论文抄袭、剽窃只是学风不正的低档次、肤浅的表象,其深刻原因在于中国科学界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的匮乏。此外,个别导师或因工作头绪多、任务重,对身边年轻教师和青年学生的学术不端行为放任不管,造成了广泛而深远的负面影响。

学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近些年来,中央和教育部领导多次强调要坚持教育引导、制度规范、监督约束和惩防结合、标本兼治,推进高校学风建设上新台阶。各高校围绕加强学风建设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形成了一些好经验和好做法。就当前而言,重视诚信文化软约束,构建长效体制机制,无疑是加强学风建设、实现科学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有效选择。
加强教育引导,促进学术自律。《中庸》说:“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学风建设,教育引导是基础。要加大诚信教育力度,将学术道德列入大学生和研究生必修课程及新上岗教师的培训内容,还要加强对高校研究生导师学术道德方面的培训,使青年学生从学生时代起、青年教师从踏入教学岗位起,就养成恪守学术道德的自觉性,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使诚信成为文化,促使求真务实成为高校教学科研人员的自觉行动,进而真正推进学术创新,这是大学的优势,也是大学区别于一般科研机构的重要功能。

加强学风建设 推进科研创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学习好资料
  • 文件大小16 KB
  • 时间2022-07-26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