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不同主体犯罪心理分析
内容:
第一节青少年犯罪心理
第二节女性犯罪心理
第三节不同犯罪经历的犯罪心理
第一节青少年犯罪心理
青少年犯罪的定义:
从法律定义来看青少年犯罪, 是指青少年违反刑事法令或少年法的犯罪行为而言;
从社会定义来看青少年犯罪, 则指青少年偏离社会规范的偏差行为而言。
本节所指的青少年犯罪, 采用广义的说法, 包括青少年犯罪行为及少年偏差行为。
青少年犯罪年龄上界定
按照发展心理学的划分标准,青少年时期是指少年期(11、12岁-14、15岁)、青年初期(14、15岁-17、18岁)和青年晚期(17、18岁-24、25岁)的统称。
在我国的司法统计上,青少年犯罪是指14岁至18岁未成年人犯罪和18岁以上至25岁青年人犯罪。
一、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特点:
最多的犯罪类型为抢夺、抢劫、盗窃、杀人、伤害、强奸等
模仿成人作案,性质趋于严重
流串犯罪比较严重
团伙犯罪突出
犯罪前多为农民,辍学无业者和学生
低学历者多
有劣迹史者多
犯罪年龄低龄化
无明确动机作案占一定比例
突发性犯罪的案件居多
未成年人犯罪趋向智能化
作案趋于明显,大多居中在城郊结合部
重新犯罪率高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由过去轻微违法犯罪逐渐演变成重大犯罪,恶性程度、危害程度都大幅提升。
青少年违法犯罪中盗窃、抢劫、伤害、杀人、强奸等严重暴力犯罪日渐增多。并爱模仿黑恶势力,相互组成团伙实施犯罪。
青少年违法犯罪内容扩大
从犯罪类型来看,财产犯罪、暴力犯罪和性犯罪是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形式。
近几年,青少年犯罪类型一个引人注目的趋势,就是青少年涉毒案件的逐年增加。此外,高科技犯罪团伙犯罪中,也到处都有着青少年的身影。
Case1:
2001年3月25日,未满18周岁的黄新锋、黄惠民和丁雄壮3名少年一起来到金华一家小录像厅,他们来的目的很明确:杀掉独自一人守店的店主姜雪梅,抢光店里的钱。晚上8点,他们佯装看通宵录像租了10个碟片,然后躲进店内一间房屋看录像。当晚10时许,姜雪梅关掉店门进里屋打扫卫生,黄新锋3人突然站起来卡住其脖子,用拳头和板凳猛击她的头部和身体。最后她死了,3个少年在一个多星期后被抓捕归案。
(犯罪心理学课件)7未成年人和妇女犯罪、不同犯罪阶段的心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