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感悟和体会11篇
论语的感悟和体会11篇
论语的感悟和体会篇1
孔夫子曾经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诸如此类的话,并且还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始终活到了七十二岁了石子;海之所以壮阔,因为有了水滴;人之所以闪光,因为有了那些所谓的平凡人!
《论语》是道德与才智的凝聚,是中华文明的汇聚,是一位谆谆教育的老师教会了我们为人处事的道理,更是引领我么向上的阶梯。
论语的感悟和体会篇3
一个人的经验阅历再丰富,肯定没有书上说的事情多,而一个人的一生时间又是有限的,不行能事事都懂,那怎么办呢?只有学,从书上学,当然这仅仅是学的一种方式,其他比如听别人说话,看别人做事,看别人是如何胜利如何失败的,这也是学,但主要还是通过看书学,正所谓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学了怎么办呢?还要学为所用,力求学有所成,还要练习。学再多不用,那也是白学,学一点用一点,把学到东西和实际的生活相结合,去解决问题,这是学的目的,也就是习了。用一个例子来讲,数学中有许多公式,先学公式,然后再用公式答题,这就是习了。
学习又是件欢乐的事,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而好学者则乐学。有的同志一看到书就犯愁,看一会就看不下去了,坐不住人沉不住心,学不进去,当然就找不到学习的欢乐了,试想,书籍是一个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和浓缩,徜徉在思维的海洋中,能静下心来想些事,应当是很华蜜的。我中考之前,因为得病没能复习,回校后自我加压,有时一节课做一道物理题,反复验算,心无旁鹜,精神世界全沉醉在数字中,这种投入的感觉特别好。我觉得一切感官刺激都不如投入的感觉好。解答问题之后的胜利感,更是外人无法想像的。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这个挚友,信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但真挚友的概念,我信任是相同的。挚友有两种,真的和假的。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不错,挚友也如此,如水连绵,至清至纯,以水为托,相与相助,有这样的挚友来往,自然是件愉快的事。假挚友就是建立在利益关系之上的,利益是这种挚友关系存在的前提,假如二人之间没有了利益,自然也就不是挚友了,或者说,这样的人也就不能称为挚友了。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说的土点,可以译成,人家不知道咱能,而咱不生气,咱不就是君子么?这话在现实社会更有道理。现在有些观点认为,有一分力使非常力,有一点能就逞十点能,稍有一点成果就了不得了,写了几篇稿文章就要出书,唱了一首歌就拿自已当明星,太浮躁了,用农村俗话说,唯恐别人把他当愣子。我倒觉得,一个人的本领是有限的,或者说,在某一方面肯定有比你强的人,首先要做的是韬光养晦,厚积慢发。那种好出风头好充能显像的心态万万要不的,早晚也是要吃亏的。
论语的感悟和体会篇4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知大家,怎样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须要的那种欢乐的生活。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得心灵欢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朴实的、暖和的生活看法。大家明白,孔子弟子三千,其中有七十二贤人。孔夫子正是以这种朴实的、温柔的生活看法来影响他的弟子,他的弟子都是一粒种子,把那种生活的看法、生活的才智广为传播。
在阅读论语的过程中,我更进一步加深了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理解与感悟。
这句话,我们能够看做是孔子所提倡的学习方法。一味的读书,而不思索,只能被书本牵着鼻子走,就会被书本所累,从而受到书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其解。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而只是一味的埋头苦思而不进行必需的书本学问的积累,进而对学问进行探讨推敲,也只能是流于空想,问题仍旧不会得到解决,也就会产生更多的怀疑而更加危急。只有把学习和思索结合起来,才能学到有用的真知。
作为一名老师,只有做到学与思的结合,做一个学习型的老师,反思性的老师,才能不断进步。
孔子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子夏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这些都是强调学习与思索相结合的重要性。
西方的哲人康德说过感性无知性则盲,知性无感性则空。与孔子的这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能够说是惊人的一样。可见人类在学问的认知和获得上,不论地域、种族如何差异,其根本性的原则往往是一样的。学习要听别人讲解,也要自己思索,不要一味听信别人。
只学习而不动脑筋思索,就会茫然不解;只凭空思索而不学习,就会怀疑不解。
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为了学习而学习,缺少必要的思索,只是一味地学习,大脑却一片空白,学习只为了追求数量,而不在乎质量,结果那就可想而知了。学习在思索,也在于汲取。
论语的感悟和体会11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