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从舞剧《水月洛神》谈舞蹈的意象创造.docx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从舞剧《水月洛神》谈舞蹈的意象创造
 
 
肖恒莉 邓晨霞
【Summary】“意象”属于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诞生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上,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各个门类艺术的发展。中国舞蹈同样是受到了其思维方式的深刻影舞台上消沉的昏暗的灯光里,出现了战乱
之中的甄宓在周围充满的血腥与苦难里奏琴。在古琴声如泣如诉下,眼前,一群衣衫褴褛的老百姓垂头丧气、悲痛不已,每一次呼吸与沉气都夹着沉重的悲伤。随后,由甄宓有感而发的作词吟诗中,舞台上连续出现一系列打动人心的造型群雕,跪地、揩泪、佝偻难行的舞蹈造型,使观众仿佛看到了战争中的纷乱与无助,感受着战争给平民百姓的身心肉体带来的无情灾难。这段舞蹈以独到的舞蹈动态造型意象营造出特有的氛围和意境。它那沉暗的色彩、悲痛的情调、沉郁的节律,无不渲染出战乱中无辜苍生的重负和心酸。
(二)借自然物象写主观情思
借自然物象表主观情思是中国文艺创作的主要手法之一。中国古代诗歌总集《诗经》中就运用了大量的“比兴”手法来托物寄情——咏梅花以感叹自己的人格;以雎鸠天性比淑女之恬静。以致后世的中国绘画中有名的“四君子”(梅兰竹菊)都是寓意个人高尚的品徳。而在舞蹈艺术中也是如此。
自然界中的物象总是习惯性地被人民赋予其具有一定的内涵,表现出不同的精神内容。清代画家石涛曾说:“山之得体也以位,山之荐灵也以神,山之变幻也以化,山之蒙养也以仁,山之纵横也以动,山之潜伏也以静,山之拱揖也以礼,山之纡徐也以和,山之环聚也以谨,山之虚灵也以智,山之纯秀也以文,山之蹲跳也以武。”这段话说明了各种形态的自然物象反映了不同的精神内涵。然而,绝大部分的自然物象都是有“形”有“意”的,以“形”传“意”便是舞蹈创作意象的基本方法。例如,在《水月洛神》中,编导是以三国时期的著名文学家曹植创作的《洛神赋》为蓝本,故事伊始,不管是诗篇中还是舞剧中的神女都是虚构与遐想,在皎月下,云水边,“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如此虚无飘渺、如诗如画的梦境唯有用月与水这满含令人玩味不尽的意蕴来呈
现意象了,水之温柔、明畅;月之皎洁、高雅,水月之间,荡起涟漪,幻想出意境,生起爱慕之情。《水月洛神》的编导正是借用水月物象,抒写了曹植内心的情感波澜和主观情思。
(三)以具体物象象征性质的不断改变营造新的意象
赋予舞蹈物象以特定的象征意义或不断改变其象征意义以营造新的意象,这是舞蹈艺术创造意象的一种特殊手法。
《水月洛神》整部舞剧的亮点之处要数其中的十二块墙体的妙用。这十二块墙体正面是汉代石刻的图案,反面则是明亮的镜子。随着墙体的自由移动、巧妙摆设,十二块墙体由始至终作为“虚象”贯穿全剧,在舞台上营造出层出不穷的舞蹈意象。
十二块墙体首次出现在战乱时期,曹植偶然与甄宓的相遇,此时的“十二虚象”在剧中渲染出宫廷的森严;
接下来,是曹植眼中只有甄宓不可占据的美,“十二虚象”穿梭其间,成为曹植内心的“屏障物”,对甄宓的美遥不可及;
当曹植、曹丕和甄宓三人错综复杂的关系成为流言蜚语充斥着整个后宫时,“十二虚象”是掩护宵小们的“宫墙”;
曹丕面对现实中的种种困境,预感曹植会给自己带来威胁时,“十二虚象”化为曹丕的“心境”,无时无刻都倒映出曹植的身影;
最后,曹植被贬为地方官史,与甄宓诀别时,“十二虚象”作为分割他俩各在一方的“围墙”。
《水月洛神》一剧中

从舞剧《水月洛神》谈舞蹈的意象创造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科技星球
  • 文件大小31 KB
  • 时间2022-07-27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