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农业和农民问题
第五讲古代经济重心的转移
湖南省耒阳市一中罗洪钦
专题概要
经济重心的转移过程,不同于一般的经济现象,从全国范围看,这个“移”是指由北向南的转移。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从战国到两汉,这里一直比南方发达,经济重心在北方。从魏晋开始,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唐宋以后,南方逐渐超过了北方。宋都南迁后,南方成为中国经济重心所在。当前的西部大开发和我国经济的发展可从中得到启示。
知识梳理
①三国时,吴国开发江南,南方农业有所发展,但我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
②十六国时期,北方经济破坏严重;东晋南朝时,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南方开始赶上北方,南北经济发展趋于平衡。
③五代十国时,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南方经济获得较大发展。
④南宋时期,人民的抗金斗争阻止了金军南进,北方劳动人民纷纷南迁,使南方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突飞猛进的发展,“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形象地反映了太湖流域地区生产在全国所占的重要地位,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
2. 古代经济重心转移的原因
(1)北方长期战乱,破坏了北方经济的发展,南方则相对和平稳定;
(2)北方农民大批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3)南方统治者从维护自身统治出发,重视发展生产。
(4)南方具有优越的自然气候、土壤地理等条件。
由北向南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由内地向沿海逐渐转移。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具有三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二是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封建割据或封建战乱时突出;三是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一定的影响。
疑难解析
1、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转移及其发展趋势
古代不同历史时期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
从远古到西晋,是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第一阶段。
在这一阶段,南北经济从同步发展进而到北方经济迅速超过南方。在母系氏族繁荣时期,随着原始农业的出现,在我国首次形成了南稻北粟的农业格局。只是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由于地理条件更适合原始农业的发展,因而率先由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并孕育了夏商周奴隶制文明。在战国秦西汉时期,我国北方经济高度发展,尤其是关中地区成为全国的政治和经济中心。东汉、三国和西晋时期呈现出北方经济衰退和南方经济发展的特点。北方先是出现军阀割据,西晋统一后不久又发生了八王之乱,从而使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同期的南方由于北方人民的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得到了发展。但是曹魏统一北方后,经济得到恢复,其经济力量仍超过南方。西晋正是凭借这一优势,统一了南方。
从西晋末年到隋唐五代,是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第二个阶段。
其特点是全国经济重心第一次在北方失而复得,并开始逐渐南移。经济发展从北方和南方基本平衡到南方经济开始超过北方,使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成为不可逆转之势。在这一时期的北方,西晋灭亡后陷入十六国混战之中,致使我国自夏商周以来形成的经济重心第一次因经济衰退而消失。直到北魏统一北方,采取了均田制和租调制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才使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北魏后来分裂为东西魏,又演变为北齐和北周。西魏和北周进行过一些改革,经济发展超过东魏、北齐,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从
古代经济重心转移和古代的人口迁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