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布病防治知识.docx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1
布病防治知识
一、病原
布氏菌属的细菌是一组微小的球杆状的革兰氏阴性菌。〜,长
〜。无芽胞、无鞭毛、不形成荚膜。姬姆萨染色呈紫红色,柯兹罗夫染色呈红色,其他菌为绿色。布氏菌生长繁殖对营养要求较高1
布病防治知识
一、病原
布氏菌属的细菌是一组微小的球杆状的革兰氏阴性菌。〜,长
〜。无芽胞、无鞭毛、不形成荚膜。姬姆萨染色呈紫红色,柯兹罗夫染色呈红色,其他菌为绿色。布氏菌生长繁殖对营养要求较高,生长缓慢,分裂一次时间约132〜227分钟。尤其初代分离的野生株生长更慢,通常需5〜7天,有的甚至需20〜30天才可生长出可见的菌落。生长最适温度为37°C,个别种型初代生长需一定浓度co2。
2
经对布氏菌的生理生化等多方面鉴定,将布氏菌属分为6个种19个生物型:羊种菌(3个型)、牛种菌(8个型)、猪种菌(5个型)、犬种菌、绵羊附睾种菌及沙林鼠种菌各一个型。近年因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有人根据布氏菌属内DNA同源性,提出布氏菌属内只有一个种,其余者为型的分类方案,但未获公认。
近些年,对布氏菌的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发展较快。值得提出的是,对布氏菌的毒力相关基因的研究。经研究表明,ery、HO酶基因、SOD、RecA、groE、HtrA等基因都与布氏菌的毒力有密切关系。这些工作为布病的病原学研究展示了良好的前景。
二、临床表现
布病临床表现是多种多样的,许多疾病的临床症状在布病患者身上均可见到。病情轻重差异也较大,尤其近些年非典型病例颇不少见。
(一)潜伏期:一般情况下潜伏期1〜3周,平均为2周。个别病例潜伏期长达1年之久。
(二)前躯期:目前多数病例发病缓慢,少数起病急骤,一般类似感冒。
(三)主要症状、体征:®发热:布病患者最常出现的症状是发烧,典型热型为波浪式起伏,故曾称布病为波状热。但目前少见此类病例,多为低热,间歇热等。①多汗:在晚上增多,出现盗汗,汗质较粘。①关节肌肉痛:在急性期这种痛常呈游走性,主要是在大关节。慢性期疼痛限局于大关节。
3
其他症状体征有之力、精神不振、皮疹、肝脾淋巴结肿大、睾丸肿大、关节肿大、皮下结节出现等。
(四)分期:布病分期始终悬而未决,从不同角度可将布病分为不同期,各有利弊。在1977年我国布病工作者将布病分为急性期、慢性活动期和慢性相对稳定期。
三、诊断标准
(一)流行病学:发病前病人与家畜或畜产品,布氏菌培养物有密切接触史,或生活在疫区的居民,或与菌苗生产、使用和研究密切联系者。
(二)临床表现:出现数日乃至数周发热,多汗,肌肉和关节酸痛,乏力兼或肝、脾、淋巴结和睾丸肿大等可疑症状及体征。
(三)实验室检查:布病玻片或虎红平板凝集反应阳性或可疑,或皮肤过敏试验后24、48小时分别观察一次,()
(四)分离细菌:从病人血液、骨髓、其他体液及排泄物中分离到布氏菌。
(五)血清学检查:标准试管凝集试验(SAT)滴度为1:100及以上,对半年内有布氏菌苗接触史者,SAT滴度虽达1:100及以上,过2〜4周后应再检查,滴度升高4倍及以上,或用补体结合试验(CFT)检查,CFT滴度1:10及以上;抗人免疫球蛋白试验(Coomb'S)滴度1:400及

布病防治知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1338909****
  • 文件大小15 KB
  • 时间2022-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