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阳明病概论辩证纲要阳明病热证
第1页,讲稿共35张,创作于星期三
概论
一、阳明生理功能
阳明之气:胃、大、小肠、脾及其手足经脉共同配合相互协调而产生大量阳气与津液,正常情况下二者保持相对平行。
第2页,讲稿共35张,创
成因
脉证:
汗出濈濈然、大便难
第13页,讲稿共35张,创作于星期三
三、阳明病脉证
原文182:问曰:阳明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提要:阳明胃热亢盛在外的证候
分析:
外证
原文:后世陈氏称之阳明经证与太阳经 证(表证)的概念不同
内涵:阳明胃热亢盛,胃热从内向外
充斥之意。故外者,非表之义
第14页,讲稿共35张,创作于星期三
身热
汗出
病机:胃热炽盛,充斥于外(有蒸蒸 发热,身热潮热之分)
特征:一般以壮热为多,全身性,一 边壮热边出汗,热不因汗出而衰
病机:胃热炽盛,热迫津出,推之口 渴自在其中。
特征:全身性大汗出,伴口渴喜冷饮
不恶寒
反恶热
言表证己解据“恶寒何故自罢”(183)
胃热炽盛,热自内向外透,为阳明热型
脉大—洪大之意,阳明胃热充斥于脉气
第15页,讲稿共35张,创作于星期三
鉴别:
阳明病
太阳中风
发热
壮热/蒸蒸发热热从内蒸,扪之愈久则热感越甚大汗出必伴烦渴
翕翕发热,热在体表初触则热感,久扪之则热感潮衰
汗出
甚则时时恶风,背微恶寒
汗出不多,多伴恶风寒
腹征
口渴引饮
腹满胀痛不大便
口中和
无腹征
脉象
洪大有力来去皆盛
浮缓
第16页,讲稿共35张,创作于星期三
原文183: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
提要:风寒直犯阳明之表证
分析:
病有得之一日
不发热而恶寒者
风寒直犯阳明—阳明表证
特征
一日恶寒自罢—表证己解
汗出恶热—阳明表证化热入里因阳 明以燥气为本及阳明多气多血一经。
第17页,讲稿共35张,创作于星期三
原文184: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
提要:以五行揭示阳明病归转,生理病理特征
分析:
无所
复传
阳明为病,多从燥化,成实热结于肠, 留而不去。
正盛邪实,正邪剧争,应用清下二法得 当,传变少,预后良好。
生理:胃为阳土,与脾共居中央化 生气血以营四旁如“土”
病理:胃肠素盛,不论初感/他经传 来皆迅速化燥而归于胃成实
万物所归
第18页,讲稿共35张,创作于星期三
原文186: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提要:述阳明病主脉
分析:
阳明胃热亢盛,充斥于脉气
指洪大或沉实有力,脉来去皆盛实
脉大
《素问·脉要精微论》谓“大者病进”
与原文第30条大而无力,大而无根的“大为虚”截然不同。
第19页,讲稿共35张,创作于星期三
第二节 阳明病本证
原文221: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燥,心憒憒,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栀子汤主之。
原文228: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汤主之。
一、阳明病热证
第20页,讲稿共35张,创作于星期三
提要:述阳明本经感受风寒,逐步化热所见证候及误治变证
分析:
咽燥口苦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腹满而喘、谵语、脉浮紧
风寒直犯阳明
阳明里热之征
误发汗、温针及下之太早
无形热邪郁于胸膈
心中懊憹
舌上胎者
清宣郁热
栀豉汤
第21页,讲稿共35张,创作于星期三
鉴别:
太阳栀豉汤证
阳阳栀豉汤证
来路不同
病机则一
热扰胸膈
同
热邪重
饥不能食
头汗出
异
热邪轻
思考:太阳病第76条仅以“心中懊憹”,而221条文中“心中懊憹”与“舌上胎者”俱见,其义何在?
“舌上苔者”一句是上述两证鉴别的要点,亦是本条文辨证的要点、难点。
因首冠“阳明病”加之“心中懊憹”,故要注意鉴别阳明热扰胸膈证与阳明胃热证。
第22页,讲稿共35张,创作于星期三
原文176: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提要:太阳误治转属阳明胃热炽盛证治
分析:
脉浮—胃热炽盛从内向外透—与表有热互应,推之,壮热大汗出意在其中。
脉滑—胃热炽盛于里,与里有热互应,推之,大烦渴则意在其中。
治法:辛寒重剂直清阳明胃热—白虎汤
第23页,讲稿
阳明病概论辩证纲要阳明病热证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