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进酒
教材分析:
《将进酒》是李白的咏酒名篇,意蕴深沉,风格鲜明,传诵千古。为能更好地理解诗篇,应让学生大致理解李白的生平思想,理解李白因怀才不遇而在诗中流露出的貌似主张及时行乐实那么渴望用世上进的心态。同时以此为契机,注重对诗篇的诵图”:我们知道,自从《论语》提出“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之后,我们中国人只要看到流水一去不复返很自然就会想到光阴的流逝,诗人借“奔流到海不复回"引发“光阴易逝”“先咏他物,而引出所咏之物”的手法在诗歌中叫“比兴”。
2。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诗人为何而悲?悲什么?
看似作者借此“悲”头发白了,青春不再,其实,从更深一层讲,作者是由“青春易逝,人生短暂”引发“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的感慨。
补充:诗人在24岁上“辞亲去国,仗剑远游”,是“以当世之务自负”的,欲以布衣取卿相之位。如今,25年过去了,他已满头白发,功业上却毫无成就。回首往事,难免有人生短促之叹,也表达了怀才不遇的苦闷.
3。齐读,体会蕴含的感情:悲
,本诗中还有哪几处?
“会须一饮三百杯"“斗酒十千"“五花马,千金裘”“和尔同销万古愁
”,夸大是李白诗歌豪放风格的重要表达。
(二)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不如及时行乐,“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恰逢知己聚会,这种及时行乐的心情,即化为豪迈的酒量——“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作者真的既“欢”且“乐"吗?
作者这种“欢”和“乐”并不是发自内心的,正如李白说的“人生得意须尽欢”一样,李白却并不“得意”,可见这种“欢”并不发自内心,而是对心中“愁"的发泄而已,一种自我抚慰的方式.
2.“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一种情感?
乐观自信,肯定人生,肯定自我.
“有用"而“必”,何等自信!表达了诗人的旷达豪放,透露出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世的积极的态度。
3。齐读这一节,哪个字明确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乐
(三)和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缺乏贵,,,斗酒十千恣欢谑.
“钟鼓馔玉缺乏贵”表达了李白怎样的性格?
在封建时代,只有衣食无忧的达官贵人才有闲情逸致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享受山珍海味之美。“钟鼓馔玉”采用借代手法,代指豪门贵族的豪华生活,一个“缺乏贵"将李白对权贵蔑视之性格淋漓尽显.
2。“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是作者的羡慕之词,还是另有所指呢?
自古以来,古代的圣贤们如孔子,孟子,贾谊等,都得不到重用,可谓怀才不遇,李白言之“皆寂寞”,作者认为“善饮者"才留下了美名,看似是羡慕,其实李白是另有所指,“圣贤"本重用不用,李白无形中把批判的锋芒直指向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表达自己对这种不公平的愤怒的批判.
3。“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诗人列举陈王曹植的事例,有何用意?
曹植举行宴会畅饮,为的是空有超群才华,却遭兄、侄猜忌,不得用,借酒浇愁。
既是对陈王昔时宴饮的爱慕,为曹植的怀才不遇抱恨终生而叹惋,更是对现实遭遇的愤怒和控诉,兼以自况。一样的才思敏捷,一样的遭人妒忌排斥
将进酒[1]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