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秋韵(外一篇)
赵武松,男,1956年生,武汉市人。当代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曾当过知青、杂志社编辑、会计、公务员,现任湖北省财政厅监视局局长(副厅)。2022年开头从事文学创作,文
遗址旁边,经过修复后的静宜园堪称香山观赏自然风光的最正确景点。环顾四周,洪光寺、昭庙、正凝堂都暴露在一抹秋阳里,在瑟瑟秋风中显出几分孤零和静穆。我渐渐走近寺边的几棵元宝枫前,细细观看满枝随风飘摆的叶片,依稀可见那黄绿相间的叶片前端已然闪出斑斑点点的红意。
金秋十月,秋染香山,缕缕斑驳的阳光投入山林中,阵阵凉快的秋风摇撼着万木金色的枝头,参天入云的古松,曲径重叠的小径,嶙峋突起的山峰,雄伟雄壮的殿宇,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秋景图,铺展在我的眼前,浪漫而富有诗意。香山的秋色,美得清亮,美得酣畅,美得悠远,美得肤浅,美得无法言说。我不知道是怎样的灵气才孕育出这样一座集幽雅、秀丽、大气于一体的行宫御苑。
沿香山公园的东宫门南行,便是风光宜人的静翠湖。风景区内三面环山,以山为屏障,以流水为玉带,湖边亭台层层,秋色充满,山坡上植被茂盛,乔松青翠。我坐在“对瀑亭”旁的石凳上小憩,内心徒然有了一种莫名的感念和满意:香山,没有红叶的香山,虽然没有杜牧笔下“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绮丽与妩媚,却依旧有着当年杨朔笔下“最浓最浓的秋色”的意境,依旧是那么绚烂漂亮,风情万种,令人赏心悦目。
双清别墅是香山最闻名的景区之一,在丛丛绿色的掩映和分散中,一排坐西朝东、灰瓦白墙的仿古式平房,显得非常安静与祥和。院中心有一棵古老的银杏树,枝干探向水面,树下落叶满地,如同一张金色的地毯。院落四周竹影扶疏,古树围绕,尤其是那棵已逾百年的高大棠棣树,银白色的躯干,在万绿丛中非常惹眼。叶慢慢成黄,照旧张狂的斜指天际,缄默的倾泻着岁月凋零的美。
院内有两道清泉,常年流水不息,一股流向知乐濠,一股流向静翠湖,“双清“二字缘由于此。1949年3月,毛泽东由西柏坡来到香山,居住此处,直到11月才迁居中南海。别墅内,毛泽东简易的办公室和住宅保持完好,让人感动和敬畏的同时,又会多了一份凝重。一代伟人曾在这里踌躇满志,勾画新中忆,仿佛顺手可以触摸。于是,我在心里问自己:香山,是不是由于有了双清别墅,有了毛泽东建国前留下的烙印,才能尽得风气之先,才显得更加超凡脱俗,耐人寻味呢?
趁着休息的当儿,我拿出随身携带的一本散文集翻了几页。女儿笑我不珍惜香山的风景,转移了情感留意力。是呀,九个月的等待,才等来一个季节的风流。十月的香山,正是一篇自然绘出的颜色浓郁的散文集,诗意的抒情,泼墨的绘画,江山添彩,丹叶增色,自然是本天书。凝神屏读尚且不够,哪有闲情阅读消遣文字?合上书,眼前的香山绽放一秋的漂亮。
午后时分,我们乘缆车巡游香山最顶峰——香炉峰,在无比开阔的天地之间,呼吸着清爽的空气,饱览香山全景,领会“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空灵和意境。峰顶上建有“重阳阁”、“踏云亭”、“紫烟亭”三个各具特色的亭阁,站立亭阁观景台上,从不同的角度放眼望去,山峦绵延,云霭飘渺,长空无限,远处的紫禁城影影绰绰,各式楼宇星罗棋布。走近紫烟亭,女儿扶栏远眺,显得有些兴奋,突见她面对起伏的群山大喊一声,不知是在抒发心里的喜悦,还是在释放来自都市的压抑。妻子买了一条红色的祈福带,用笔写上全家人的名字,高高地挂在树枝上,祈望香炉峰的灵光仙气给一家人带来幸福和吉利。
大凡有点名气的山,都有一段精彩的历史,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故事。而香山,素以红叶著称于世,为古今文人墨客所称道。此行没有看到香山的红叶,未免有些圆满,然而,我却看到了香山秋日里别样的色调和神韵,看到了香山非凡的气度和魅力,或许,正是这样的一种灵动与内蕴,才孕育出了香山秋日的成熟与漂亮。我想,红叶再美也只是过眼烟云,由于它们注定会随季节的变化枯萎和凋零。而香山之美更多的在于它的灵气,只要专心去体会,这样的美无处不在,它会长期的凝固在人们的记忆里。这就犹如人生四季,一叶知秋。过了知天命之年的人生,岁月的洗礼,再也不是一朵芳香的花朵,一片颜色斑斓的叶子,或许有一丝丝的圆满,间或也会泛起点点涟漪,但只要依旧以寻常心笑对人生,
香山秋韵(外一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