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比较水的多少》说课稿
娄底四小肖潇
教材分析:
科学课文《比较水的多少》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水和空气单元的第四课。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液体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为学生继续运用自己的感官和借助一些实验器材进行观察,通过比较、猜测、讨论、合作实验等方式,多角度的认识水的一些基本性质,以及学习如何进行科学的描述打下扎实的基础。教材从两个方面进行:首先从形状不同而且装水多少也不同的瓶子,用比较"哪只瓶子里装的水多,哪只瓶子里装的水少"的方法入手,通过引导学生经历假设(猜想)、制定实验方案、运用最简单方便的材料进行验证比较、实验后得出结论,最后交流结果的过程,其次是引出量筒这一测量工具,比较认识水体积多少的不同,并提出毫升的概念,引导学生测量比较.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在知识储备上已经形成一定基础,但由于刚接触科学学科,对其相关的技能和知识缺少了解和掌握,因此,要以兴趣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以实验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应该注重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液体具有一定的重量、没有固定的形状,可以流动,因此比较不同容器中水的多少有多种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比较容器中水的多少,了解同一个问题可以运用多种方法解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比较水的多少”的探究活动中形成注重证据的意识,认识证据在证实假设的过程中的重要。
教学重点:通过比较容器中水的多少,了解同一个问题可以运用多种方法解决。
教学难点:通过用量筒来测量水多少的活动,感受标准化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教学准备:
瓶子(每组1套)、记号笔、漏斗、量筒、课件等
学法、教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和解决重难点。我设计了探究式活动,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实验等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参与研究实践活动,寻找最简单找出水的多少的方法。把学习的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使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全过程,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为了更好的凸显“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设计符合三年级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过程,本节课我将进行如下教学:
1、创设情境
我将出示两杯同样多的水,分别倒入两个大小不一的瓶子里,由此让学生感知同样多的水,倒入不同大小的容器里,看它们的多少是不是一样的,由这个问题拉近了学生与本课课题的距离。
2、提出猜想
我再出示三个大小不一样的瓶子,分别为一号瓶、二号瓶和三号瓶,让学生猜猜哪个瓶子里的水多,哪个瓶子里的水少?任何的发现、发明都建立在大胆猜想的基础上。在平等轻松的课堂上,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猜想,通过猜一猜活动,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去观察、比较、思考,然后说出判断水多的理由,给学生留有思维的空间,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3、设计实验。学生对两瓶水的多少有了一个初步的猜测,此时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准备采用什么方法来证实你们的猜测呢?”鼓励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再进行小组间的交流。讨论的时候采取各组分别派一名代表到前方,这样把权利交还给学生,跳开教师这样一个中心位置,利用学生自行讨论、补充,从而给学生营造出一个轻松的科学氛围。此时不论学生提出什么样的方法,只要能说出道
【精品】教科版科学三上《比较水的多少》说课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