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患者凝血常规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
恶性肿瘤患者存在高凝状态,其凝血功能存在异常,已受到广泛的关注。1865年Trousseau首先报告癌症患者易发血栓,在肿瘤患者中存在一种易产生自发凝血的情况。这一观察结果在几个回顾性研究和前瞻性研究中肺癌患者凝血常规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
恶性肿瘤患者存在高凝状态,其凝血功能存在异常,已受到广泛的关注。1865年Trousseau首先报告癌症患者易发血栓,在肿瘤患者中存在一种易产生自发凝血的情况。这一观察结果在几个回顾性研究和前瞻性研究中得到证实,因此被称为Trousseau综合征。Sallah等对1041例实体瘤患者进行观察,有81例发生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而进行化疗或恶性发展的患者更易并发静脉血栓。近年来,综合治疗使癌症患者生存期延长,但血栓栓塞性疾病发病率明显升高成为癌症患者第二大常见死亡原因。虽然临床上血栓性疾病和DIC仅发生于较少的癌症病人,但是亚临床凝血纤溶指标的异常很常见。凝血纤溶系统的异常普遍存在于肿瘤患者之中,这些异常与肿瘤生长、血管生成及转移密切相关。近些年的研究证实在肺癌患者中亚临床的凝血纤溶指标的改变尤为常见。本研究旨在探讨肺癌患者凝血功能相关指标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
材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为2005年05月至2006年04月期间在本院呼吸内科收治的诊断为原发性肺癌的患者,所有患者均经组织学或细胞学确诊,并排除严重心、肝、肾、血栓性疾病、糖尿病、风湿性关节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感染性疾病、贫血、长期服用激素及1月内仍手术史、创伤史者
,另设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肺癌组共60例,其中男性46例,女性14例;年龄34~82岁,;所有患者经过详细的体检,同时进行胸部X线、胸部CT、头颅CT、纤维支气管镜、放射性骨扫描、腹部B超等检查确定病理类型及TNM分期,其中腺癌25例,鳞癌30例,小细胞癌5例;P-TNM分期(国际UICC1997分期标准),I+II期13例,III期32例,W期15例。所有患者进行随访并记录其生存期。健康体检者共20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5例,年龄22~80岁,。所有患者采血前2周内未使用止血或抗凝药物治疗。
二、方法
取静脉血3ml置于1/10体积抗凝液()的试管中,3000rpm离心10分钟,收集上清液(血浆)置于-20°C冰箱保存。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均由美国ACL血凝仪测定。
三、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以x士s表示,两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组间比较作方差分析,与生存期关系用直线相关分析。
结果
袤1肺癌组与对髓组5装fib,rim值
例数
I-第(训J
irr
APTT
对照组
2()
272In57
42OS^7S4
60
437±
(i9
一、肺癌组血浆FIB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差别有有显著性意义(P=)。血浆PT、APTT值与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
二、肺癌患者血浆凝血指标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肺癌组中除PT值男性与女性相比(
肺癌患者凝血常规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