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虚实结合手法分类典例赏析
何耀东 虚实结合,即虚实相生,是包括古诗词在内的中国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重要手法。
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在《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讨》中明确指出:“《考工记》(或曰设想之境)
例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此诗借写秋天夜晚的巴山急雨,寄托作者的羁旅之愁与思乡怀人之苦,成功地运用了虚实结合手法。
第一句叙事,包孕着一问一答,第二句转而描写了眼前的自然景物,烘托了作者自己深重的漂泊之愁和思乡之苦。这二句属实写,第三四句为虚写,出人意料地从眼前景色生发开去,另辟预期之境,表达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愿景。“何当”(什么时候才能够)两个字不但表现了作者思归之切,更重要的是在现实的景色描写与对未来团聚的憧憬之间,起着承前启后,化实为虚的作用。这里作者用未来的乐来反衬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谈资。如此虚实相生,情景交融,便将自己的愁苦及对亲人的思念表达得跌宕有致,意味深长。
又如王昌龄的《送魏二》: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前两句实写送别朋友的地点、季节、情景和感受,突出“醉”“凉”,表达了送别友人时的凄凉心境和依恋之情。
后二句撇开了前面的实景描写,以“忆”字领起,从对方着笔,虚构了一个景象,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在潇湘湖上,即使睡着了在梦中也能听到凄清长鸣的猿啼声。诗人借此设想之虚境,拓展了想象空间,与前边的送别之实境相烘托,可谓虚实相生,把朋友离别后双方的惆怅和思念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或曰想象之境)
如高适的《塞上听吹笛》:
雪净胡天牧马还,
月明羌笛戌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
风吹一夜满关山。
这是一篇别出心裁的闻笛佳作。诗的前两句写实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是牧马的季节。傍晚战士牧马而归,月上树梢,戍楼上吹起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好一幅盛唐边塞祥和安定的景象!后两句则是虚写。诗人将“梅花落”(曲调名,常表思乡之情)拆用,又运用通感修辞(这里以视觉形象写听觉形象),巧妙地编织联想虚景:风吹的仿佛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洒满关山。这一虚景是实景的拓展与幻化,又与雪景、明月、笛声构成的实境相互和谐搭配,虚实相生,构成了一个明朗开阔美妙祥和的境界,传达了戍边战士安闲惬意的心境,又表达了作者的喜悦和赞美之情。
又如刘敞的《微雨登城二首(其一)》:
雨映寒空半有无,
重楼闲上倚城隅。
浅深山色高低树,
一片江南水墨图。
这是一首登城野望之作。首句写秋日微雨,次句写登城闲望。三四句写野望之景,就用了虚实结合手法,第三句写山色属实写,第四句写联想之境属虚写。山岭连绵,或远或近,或浅或深,树木重叠,高低错落,参差不齐,其淡远之境,空灵之姿,不正像“一片江南水墨图”吗?这样由实入虚,虚实相生,凸显了秋天山色的空灵清逸潇洒的景致,让水墨图与眼前景相互烘托,引发读者悠远的联想与情思,给人惬意和谐的艺术享受。
古诗词虚实结合手法分类典例赏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