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血吸虫病schistosomiasis japonica
patients with schistosomiasis
目标与要求
(一)掌握
日本血吸虫病的临床表现。
(二)熟悉
日本血吸虫病的并发症、诊断依据、病原度静脉内膜炎与静脉周围炎;死虫可随血流入肝,在栓塞处引起周围组织炎。
虫卵是引起宿主免疫反应和病理变化的主要因素。通过卵壳上微孔释放可溶性虫卵抗原,使T淋巴细胞致敏,释放各种细胞因子,吸引巨噬细胞、单核细胞、E等聚集虫卵周围,形成虫卵肉芽肿,又称虫卵结节。
虫卵周围有嗜酸性辐射样棒状物,系抗原和抗体结合的免疫复合物,称为何博礼现象Hoeppli phenomena
伴随免疫:针对再感染的童虫有一定的杀伤作用,但对原发感染的成虫不破坏,这种原发感染继续存在而对再感染获得一定的免疫力的现象
病理过程
第一阶段:尾蚴性皮炎
第二阶段:幼虫:出血性肺炎
第三阶段:成虫及其代谢产物,产生局部轻微静脉炎
第四阶段:虫卵引起本病的主要病理损害,形成典型的虫卵肉芽肿和纤维化病变。
病理改变
虫卵肉芽肿是本病的基本病理改变。
日本血吸虫主要寄生在肠系膜下静脉与直肠痔上静脉
结肠:直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为最显著
肝脏:干线状纤维化
脾脏:晚期可有巨脾
异位损害:卵或(和)寄生门静脉系统外,肺、脑较多,脑:顶、颞叶虫卵肉芽肿为多,多发生感染后6月至1年内
血吸虫感染45天的兔肝,肝表面可见灰白色结节
正常家兔肝脏,表面光滑、色均。
临 床 表 现
Clinical Manifestation
潜伏期30-60天,平均40天
(一)急性血吸虫病(夏秋季节多发)
发热
过敏反应
消化系统症状
肝脾大:左叶肝大较显著
其他:呼吸系统症状,重症患者
特别提醒: 常误诊为重感冒,或其他发热性疾病。
(二)慢性血吸虫病
无症状型
有症状型:主要表现为血吸虫性肉芽肿肝病和结肠炎。最常见的症状慢性腹泻,脓血黏液便。
(三)晚期血吸虫病
巨脾型:最常见,占绝大多数
腹水型
结肠肉芽肿型:较易癌变
侏儒型:极少见
(四)异位血吸虫病
肺型血吸虫病:轻微咳嗽与胸部隐痛、痰少;中、下肺病变为多
脑型血吸虫病:急、慢性,酷似脑膜脑炎,顶叶、枕叶
其他
实验室检查 Lab Examination
(1)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及嗜酸性粒细胞均明显增加,白细胞总数多在10×109/L以上,嗜酸粒细胞一般在20%以上,可高达70~90%;重症患者常不增高,甚至消失
(2)粪便检查:粪便内检查虫卵和孵出毛蚴是确诊直接证据
(3)肝功能:急性轻度异常;慢性血吸虫尤其是无症状患者肝功能大多正常;晚期血吸虫病患者肝功能损害较轻,白球倒置
(4)免疫学检查:
皮内试验(IDT)
环卵沉淀试验(COPT)
间接血凝试验(IHA)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循环抗原酶免疫法( EIA )
(5)直肠黏膜活检:距肛门8~10厘米背侧黏膜取材阳性率最高
(6)肝影像学检查:
B超:门静脉增粗呈网格样改变
CT:重度纤维化:龟背样图像
并发症
上消化道出血
肝性脑病
感染
肠道并发症:可并发结肠癌
诊 断 Diagnosis
1.流行病史 有血吸虫疫水接触史是诊断的必要条件,
应仔细追问
2.临床特点 具有急性或慢性、晚期血吸虫病的症状
和体征,如发热、皮炎、荨麻疹、腹痛、腹泻、肝脾大等
3.实验室检查 结合寄生虫学与免疫学检查指标进行诊断
鉴 别 诊 断Differential Diagnosis
(二)鉴别诊断
急性血吸虫病可误诊为伤寒,阿米巴肝脓肿、粟粒性结
核等。血象中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多有重要鉴别价值
慢性血吸虫病肝脾肿大型应与无黄疸型病毒性肝炎鉴别,
后者食欲减退、乏力,肝区疼痛与肝功能损害均较明显。
阿米巴痢疾,慢性菌痢易与血吸虫病患者鉴别,便血者
粪便孵化阳性,而且毛蚴数较多
晚期血吸虫病与门脉性及坏死后肝硬化的鉴别,前者常
有慢性腹泻便血史,门静脉高压引起巨脾与食管下段静脉曲张较多见,肝功能损害较轻、黄疸、蜘蛛痣与肝掌较少见,但仍需多次病原学检查与免疫学检查才能鉴别
预 后
Prognosis
治 疗 Therapy
病原治疗
急性血吸虫:吡喹酮,120mg/kg
慢性血吸虫:吡喹酮,60mg/kg
晚期血吸虫:吡喹酮,40~60mg/kg;感染较重: 9
传染病学课件:日本血吸虫病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