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编码(TTU-UITID-GGBKT-POIU-WUUI-0089)
战略管理案例伊莱克斯中国战略转型
伊莱克斯中国战略转型
2003年注定是伊莱克斯中国公司的战略调整年,仅上半年一幕幕大戏即轮番上演。。理论上,对于产品的高、中、低三阶定位,无所谓优劣,而且具体到一个企业的产品线而言,这三者是可以并存的,因此问题的关键是要看你的品牌抢占消费者的心智资源是什么样子西门子产品定位于高端,其目标消费群就是特定的高阶消费群,因此其产品设计、功能、价格定位、售后、广告、甚至卖场设计都会迎合这类消费者,因此颇受这类消费者的认同。同为国际品牌的LG、三星则又与西门子迥异,其在中国市场之所以能够迅速崛起,就在于其坚持一贯的低价策略,让消费者迅速接受和认同,而且它会通过各种手段不断强化刺激这种低价高质的印象。故而伊莱克斯将产品定位在高端还是中低端市场本身并无对错,只是其转型的速度过快过频,没有达到与之相对应的传播告之,使得消费者原有的心智资源受到了粗暴贱踏。尤为重要的是,伊莱克斯这种产品定位的转型要有相应的产品力支撑,而这些又是伊莱克斯的软肋。伊莱克斯虽然号称世界上最大的白色家电专业制造商,但在中国,其对产品的研发和生产线的投入都显得很吝啬,其生产基地基本上都是盘存原有的生产设备,让其自给自足。因此就出现了伊莱克斯的产品在价格上竞争不过国产和韩日品牌,而产品造型、工艺、质量等又远不如西门子、惠而浦等品牌,这样的高不成低不就,让人搞不清楚其目标消费群体到底是那类人群的尴尬境地,这样模糊的产品定位实际上也更容易引起众怒,树敌太多,以至于在售点上成了众矢之的。笔者有一次买电冰箱,在各家电柜台转悠,各品牌厂家在作产品功能比较时,均把伊莱克斯作为靶子,可见各厂家对其颇多怨恨。这么多年我们虽然从伊莱克斯的宣传上知道其有很多创新性的名词,如OZ冰箱、网络冰箱、斜桶洗衣机、免洗衣粉的洗衣机等,但更多的是画饼充饥,在售点上很难看到有产品出样,而被其寄以厚望的自选冰箱,也是炒作大于其真正的使用价值,对消费者来说根本就是“聋子的耳朵”——中看不中用,道是每一次家电业的价格战跟进最快,与其只打“技术战”不打“价格战”的宣称背道而驰。
价格战的拖累。价格战并非中国特色,世界皆然,但若论价格战的频率和幅度,中录的保持者。伊莱克斯在刘小明时代的营销上一个显着特点是规模成本取胜,这也是彼时国内家电企业普遍所采用的一个策略,但刘显然低估了中国家电业由于市场经济不充分所具有的“耐力”,跟进的结果使得欲罢不能,几败俱伤。伊莱克斯是以营销公司买断各生产基地产品的经营方式而存在的,为了参与价格竞争,其营销公司势必压低产品的买入价,生产厂家受利益驱动,又势必压低下游供应商的价格,这样整个产业链条都处于利润微薄状态,其结果就是技术研发、产品更新皆后劲乏力,品牌宣传投入也是捉襟见肘。而在中国这个市场,消费者心智尚不成熟的社会里,品牌长时间的销声匿迹意味着会被渐渐淡忘,而于跨国公司而言,这是尤其不能容忍的。当然,刘小明也有苦衷,即瑞典总部的老东家是只收银子不投入,全部都需要他一个人忙活。
渠道转型的困惑。90年代末,伊莱克斯切入冰箱市场时,是国产品牌“一统江湖”时代,区域大批发代理制(大户制)在此时的中国还非常盛行,伊莱克斯自建或逐一开拓渠道显然推进速度太慢,也不现实。但那些资金雄厚有分销网络的大户基本上都被“四大家族”海尔、容声、新飞、美菱承包了,加之伊莱克斯当时还是一个陌生的品牌,所以很难进入主流渠道,网点有限,自然销量和影响力也会受到限制。
进入刘小明时代,由于国家当时采取的是紧缩银根的政策金融和财政政策,再加上哪些大户自身的“不检点”,传统的大户制几乎是一夜之间分崩离析,给主导品牌亦是沉重的打击。刘抓住时机,以高扣点的销售政策加大量广告宣传为承诺,并把产品价格下调,因此很快成为新兴区域代理商的新宠,其销量一路攀升。时间推进到2001年,苏宁、国美等家电连锁客户纷纷揭竿而起,在各中心城市布局网点,并开始冲击传统的家电零售网点,其所倡导的“低价制胜”策略,被业界称为价格杀手。伊莱克斯可能碍于颜面或市场判断,迟迟没有入内,同时当时传统家居百货等家电势力尚还硬朗,经过利益权衡之后,伊莱克斯只是选择投石问路的策略。但家电连锁随后势如破竹,所到之处,横扫传统家电零售业态,至2003年,在一些中心城市,国美、苏宁和各地方的家电连锁业态的销售额几乎占当地家电总销售额的50%左右,让任何家电厂家均不敢小觑。由于伊莱克斯进入较晚,其相对刚性的销售策略也让家电连锁很不感冒,因此两者之间摩擦不断,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自身销量的突破。
公共传播的混乱与吝啬。伊莱克斯“全球信赖 备受人爱”的广告语确实有宏大、亲和的感召力,并且在其
战略管理案例伊莱克斯中国战略转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