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心肺复苏后的高级生命支持课件
第1页,讲稿共18张,创作于星期日
CPR“生存链”
① 迅速识别心脏骤停,并启动急救反应系统;
② 早期CPR,强调胸外按压;
③ 快速除颤;
④ 有效的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ACLS)
⑤ 关于心肺复苏后的高级生命支持课件
第1页,讲稿共18张,创作于星期日
CPR“生存链”
① 迅速识别心脏骤停,并启动急救反应系统;
② 早期CPR,强调胸外按压;
③ 快速除颤;
④ 有效的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ACLS)
⑤ 全面的心脏骤停复苏后期救治
第2页,讲稿共18张,创作于星期日
第3页,讲稿共18张,创作于星期日
恢复自主循环(ROSC)判定方法
脉搏和血压
PetCO2 突然持续增加(PetCO2≥40mmHg)
自主动脉压随监测的有创动脉波动
第4页,讲稿共18张,创作于星期日
建立高级气道
声门高级气道或气管插管
用于确认和监测气管插管位置的二氧化碳波形图
每分钟8~10 次人工呼吸,伴以持续的胸外按压
第5页,讲稿共18张,创作于星期日
纠正可逆病因
-低血容量
-缺氧
-酸中毒
-低钾/高钾血症
-低体温
-张力性气胸
-心脏填塞
-毒素
-肺动脉血栓形成
-冠状动脉血栓形成
第6页,讲稿共18张,创作于星期日
复苏后综合征
发生心跳呼吸骤停的病人,在采取有效的心肺脑复苏措施后,虽然自主血压恢复,但仍有数小时的昏迷,并常伴有数天的多器官功能障碍。主要原因为再灌注损伤所致。
①昏迷、抽搐、发热;②低血压、休克、急性左心衰竭,心律失常;③呼吸功能不全;④急性肾功能衰竭,水电解质紊乱;⑤胃粘膜损害,应激性溃疡和肠出血等,并可造成肠道细菌移位。
第7页,讲稿共18张,创作于星期日
高级生命支持
自主循环恢复患者易在复苏后首个24 小时内死亡,将患者转送至具有心脏骤停复苏后综合治疗条件(包括救治急性冠脉综合征、神经系统疾病,低温救治)的医院或重症监护室。
治疗措施应包括心肺复苏和神经系统支持,应根据指征提供低温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及脑电图检查等。
第8页,讲稿共18张,创作于星期日
高级生命支持
心(循环)—恢复自主循环后,使心肺功能及重要器官血流灌注达到最佳状态。
肺(呼吸)—合理使用机械通气,尽量减少肺损伤。
脑(神经)—控制体温以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降低多器官损伤的风险,支持器官功能。
客观评估预后
第9页,讲稿共18张,创作于星期日
循环支持
尽可能明确心跳停止原因
复苏后临床医师必须评价患者的心电图、X线胸片、血电解质和心脏相关的生化指标,
鉴别和治疗任何与心脏、电解质、肺、突发的神经系统病变有关的心律失常,尤其是室性心律失常,维持钾、镁于正常水平
恢复器官和组织的有效灌注对CPR的成功至关重要,但理想的血压和血流动力学参数并不能代表生存率的提高
第10页,讲稿共18张,创作于星期日
循环支持
血流动力学监测
中心静脉导管
有创动脉压
漂浮导管
血流动力学支持
肾上腺素
多巴酚丁胺
主动脉球囊反搏
第11页,讲稿共18张,创作于星期日
呼吸支持
机械通气
根据患者的血气、呼吸频率和呼吸功调节机械通气支持的力度
避免正压通气造成静脉压和颅内压的增加
加强气道管理、早期非抗生素积极的防治肺部感染
尽早脱机
第12页,讲稿共18张,创作于星期日
脑复苏
保证合适的脑部灌注压
维持平均动脉压和减少颅内压
癫痫
持续床边监测脑电图,及早发现无明显临床症状的癫痫发作,并给予处理
第13页,讲稿共18张,创作于星期日
亚低温
时机:尽早
目标温度:33~34℃
维持时间:至少维持24 h
复温:复温至36℃应不少于8小时
并发症:凝血障碍、恶性心律失常和感染
第14页,讲稿共18张,创作于星期日
全身器官功能支持
控制高血糖,避免低血糖
防治应激性溃疡 ,尽早肠内营养
监测肝肾功能损害
第15页,讲稿共18张,创作于星期日
客观评估预后
CPR预后影响因素
1、基础疾病
2、复苏过程是否及时有效
3、复苏后是否存在低血氧、低血压、心律失常、发热、抽搐、酸碱失衡
缺血缺氧性脑病(20%) :运动性共济失调、癫痫、精神症状、智力下降、近事遗忘、植物状态
第16页,讲稿共18张,创作于星期日
不予复苏指令DNR
医学要求对晚期临终病人均应积极进行CPR。临床尚存在几个伦理学问题应酌情对待
1.CPR滥用:如晚期恶性肿瘤、慢性尿毒症等。不是救治而是延长死亡过程
2.缺乏病人本人的意愿,行为的被动性。
3.医生对CPR的理解和判断力不同。对已患不可逆转基础疾患的病人、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并不符合病人利益。
第17页,讲稿共18张,创作于星期日
感谢大家观看
第18页
心肺复苏后的高级生命支持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