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视野中的大学校园文化特征
朱涛 赖祖卉 阳璐西 肖冬梅 摘 要 在哲学视野中,大学校园文化具有主体性特征,包括人对文化的自为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也具有理性特征,包括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和交往理性;还具有价值与价值观特征,包哲学视野中的大学校园文化特征
朱涛 赖祖卉 阳璐西 肖冬梅 摘 要 在哲学视野中,大学校园文化具有主体性特征,包括人对文化的自为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也具有理性特征,包括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和交往理性;还具有价值与价值观特征,包括社会本位和个体本位。
关键词 哲学 大学校园文化 特征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1 概念界定
文化
文化很难准确定义,研究者从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视角提出了不同的定义。美国的克罗伯和克拉克洪在《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评考察》中收集了定义164种。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的定义得到相对广泛的认可:“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它包含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个人作为社会成为所必需的其他能力及习惯。”①罗竹风主编的《汉语大辞典》对文化解释为:“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②这也是我国普遍使用的一个定义。
大学校园文化
大学校园文化是在大学针对自身的教育目标和办学特点,长期逐渐形成的精神环境、文化氛围、制度规范、人文景观和各类活动。通过校园文化建设逐步形成能体现自身特点、反映群体共同追求、群体公认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群体共有的文化蕴涵的一些精神提炼和物化表征,并在校园内形成一种潜在的氛围,对校园中的人和事产生顺应这种氛围的影响。从心理学上,大学校园文化是一种“集体无意识”,③是大学代代相传的思想和经验在人们心理上的沉淀。
2 校园文化的主体性特征
大学校园文化的主体性
主体性是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作用和地位,是人的意义的体现。校园文化的主体性表现在人对文化的自为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大学校园文化源自师生的自为性。人是文化产生的唯一主体。文化因为人要满足自身的需要而在实践活动逐渐产生,也就是源自人的自为(人的活动),是主体存在方式的对象化。大学校园文化源自师生的自为,师生的需要就是大学校园文化产生的源泉。大学师生以自身为目的,以教育教学活动为手段,从而形成大学校园文化。
大学校园文化延续依靠师生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表现在文化自觉和文化能动两个方面。“文化自觉”由费孝通先生提出,意指生活在某个特定文化环境中的人,应该对自身的文化有“自知之明”,包括其文化的起源、生成、特点、走向等。大学师生身处大学校园,就应该对大学校园文化形成“文化自觉”,并以大学校园文化的主体身份推动校园文化的自我认识、自我觉醒、自我创建;文化能动则是指主体的能动性在文化中的体现,是师生有目的地、积极主动地去认识、建设、提升校园文化。具体表现为他们对校园文化的思想和理念以及由此产生的文化行动。
大学校园文化提升依靠师生的创造性。创造性是主体特有的能力,是文化的新颖、独特、深化、提高的内在机制。创造性是校园文化不断进步的关键。自为和自觉只能带来校园文化的产生和传承,而校园文化的进步和创新则必须依靠师生的创造性。校园文
哲学视野中的大学校园文化特征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