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媒介语境中的青年亚文化看粉丝电影.doc从新媒介语境中的青年亚文化看粉丝电影
从新媒介语境中的青年亚文化看粉丝电影
在整体经济增速趋缓时,中国的电影产业却发展迅速。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通报数据显示,,%。电影的繁荣发展离不开以互联网为主体的新媒介的传播和全球化的背景,而近几年兴起的粉丝电影则与新媒介语境中的青年亚文化密切相关。
亚文化是相对于主导文化而言的次文化,青年亚文化则是青年群体基于共同兴趣和价值追求,创造性表达自我的文化实践。它是一种与社会主导文化既相异又互动的文化形态,是社会总体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1]青年亚文化类型众多,包括迷(fans)文化、恶搞文化、Cosplay文化、同人亚文化、小清新亚文化等。粉丝电影是为特定粉丝群体拍摄的电影,受到青年亚文化的影响,在受众心理、营销策略、艺术特色、文化价值方面表现出鲜明的特点。
一、受众心理:建构主体身份,获得集体认同
青年亚文化在国内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前互联网时代,以及21世纪基于网络技术和互联网传播环境的新媒介时代。新媒介提供了无边界、即时性、多媒介的物理空间和开放、民主、自由的精神空间,让青年群体有了创制作品、传播思想、表达诉求的平台,催生了一系列新的青年亚文化类型。青年亚文化呈现出建构主体身份、获得集体认同的特点,而粉丝电影之所以受到追捧,其受众心理根源于此。
粉丝电影指向的受众既可以是迷恋网络小说、影视节目、话剧、网络漫画、游戏或网络剧等明星文本的粉丝群体,也可以是文本创作者或人气明星的崇拜者。这些粉丝多数是青年人,其成长过程中的迷茫伤痛、初入职场遭遇的失败挫折、父辈及社会的不认可等,都促使他们寻找社群结成同盟,塑造文化主体身份,以此彰显自我的存在价值。他们聚集于网络,利用新媒介技术构建属于自己的社交空间。无论是创建豆瓣小组、百度贴吧,还是设立论坛板块、主题网站,亦或是微信建群、微博建圈,其目的都是为了强化身份意识,获得集体认同。正是这种网络上的集聚,促进了青年亚文化成员的自我认同和群体认同,进一步强化他们在虚拟空间中的归属感,而相应地淡化了他们在现实世界中与家庭、学校、机构、公司、职业的联系,如此而构筑起的新媒介空间,被赋予阻抗现实压力、逃离各种约束、释放创造潜力的意义。[2]为此,他们追求与主导文化相异的独特风格,运用杂糅了文字、声音、图片、视频、动漫、影像等多元的媒介语言符号,主动隔绝与父辈及主导文化的交流,在虚拟与现实的混杂中完成自我身份的建构与识别。
青年亚文化类型繁多,建构主体身份的方式也有所不同。在迷(fans)文化中,个体通过迷恋的对象寻找到与自己兴趣爱好、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相同的人群,形成文化共同体。他们专注且着迷于特定的明星、名流、电影、电视节目、流行乐团;对于着迷的对象,可以说出一大串就算是枝微末节的资讯,对于喜爱的对白、歌词、片段更是琅琅上口,引用无碍。[3]在新媒介语境中,个体通过微博、微信、论坛、贴吧等获取资讯,交流互动,逐渐形成庞大的粉丝团队。借助团队力量,粉丝不再处于被主导文化排挤的边缘位置,主体身份得以建构。
商家正是利用粉丝渴望获得集体认同的心理,拍摄了大量粉丝电影,吸引受众。2011年被称为粉丝电影元年,《孤岛惊魂》《大武生》《五月天追梦
从新媒介语境中的青年亚文化看粉丝电影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