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个治疗荨麻疹、无名瘙痒的主打方
荨麻疹是西医病名。中医叫风疹、瘾疹。是一种皮肤出现红色或苍白风团,时隐时现的瘙痒性、过敏性皮肤病。本病以皮肤上出现瘙痒性风团,发无定处,骤起骤退,消退后不留任何痕迹为临床特征。一年四季均可发病,老幼都可以拍打发红,使血液循环加快,然后再用棉球沾药液擦涂。一般寻常瘙痒,早中晚各擦一次,数日即愈。
苦参和百部都是治疗瘙痒的要药。
《神农本草经》:“味苦,寒。主治心腹结气,症瘕,积聚,黄疸。”苦参能通九窍,是治疗皮肤病瘙痒的良药。《药性解》:“苦参,味苦,性寒,无毒,主结气积聚、肠风燥渴,逐水消痈,去湿杀虫,疗大风及一切风热细疹。”
用于治疗湿热、血虚风燥引发的青春痘、湿疹、荨麻疹、带状疱疹、毛囊炎等各种皮肤病的当归苦参丸,其中苦参就是一味主药。
《奇效良方》中有一首诗,说的是“瘙痒六药”:“威灵甘草石菖蒲,苦参胡麻何首乌。药末二钱酒一碗,浑身瘙痒一时无。”六味药中也有苦参。威灵仙与菖蒲,不单能疏通十二经脉中的郁滞之气,更能为人体打通每个管道的窍孔。
有的老中医将“瘙痒六药”缩减为“瘙痒三药”:丹参、石菖蒲、威灵仙。“诸痛疮疡皆属于心”,丹参入心凉血活血,石菖蒲通心窍,威灵仙通行十二经,“主诸风,久积症瘕,痃癖气块”,祛风通络,无孔不入。
有个说法,扫遍周身湿疹癣痒,用苦参少加点麻黄。
各种皮肤病,只要疹子是鲜红色,用艾叶、苦参煎水外洗。天气一热就痒得厉害,抓手手痒,抓脸脸痒,抓背背痒;天气一转凉又消失了。取苦参、艾叶各30克,熬水外洗。这是用《金匮要略》一味苦参汤改良出来的。
之所以将苦参的用法说这么多,是想告诉大家,当一味药出现在很多类似方剂中的时候,这味药一定有独特疗效,或者是专治此类疾病的“专药”。
还有一个外洗方,治遍身风痒方,极其灵验。茵陈煎浓汁,擦洗患处。效不效,一试便知。
再说一个外用大方,使用指征是:见到搔痒就用,用了就有效。而且,不必考虑西医什么病。
柴胡10g、黄芩10g、生甘草10g、生地10g、荆芥10g、防风10g、滑石30g、丹皮10g、栀子10g、黄柏10g。泡半小时,煮半小时。趁热外用。
这是从黄煌经方沙龙第一期里学来的。方子看起来不起眼,临床疗效却很神奇。治了二三十例从未失败。
关于内服方,有很多。经方有,时方也不少。然而,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常用方。笔者比较认可张教授的方子:防风10g、芥穗10g、蝉衣10g、地肤子15g、白鲜皮15g、白蒺藜15g。
丘疹呈粉红色、红色的为阳,要清热凉血:加生地18g、知母10g、生石膏30g;
丘疹呈苍白色的为阴,要温阳散寒:加肉桂3g、制附子6g(先煎40分钟);
这个方子主要是祛风止痒。因寒因热要随症加减。
方中的地肤子和白鲜皮是一对止痒妙药。有个止痒三药(地肤子15克,白鲜皮15克,蛇床子15克)广为人知。
不管是在表的瘙痒风痒,还是在里的脏腑湿毒,白鲜皮都能够去除,乃皮肤科专药,也是诸黄风痹要药。
白鲜皮既能清热燥湿,又能祛风止痒解毒。《本草原始》中说,白鲜皮入肺经,能去风,又能入小肠经,能祛湿,夫风湿既除,则血气自活,而热亦去也。
《药性论》:“一切热毒风,以及风疮疥癣赤烂。”《本草正义》说,白鲜皮乃苦寒胜湿
4个治疗荨麻疹、无名瘙痒的主打方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