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四三”模式提高教研实效
沈丽萍 教研活动是以各种具体的教育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的实践性研究活动。通过组织教研活动能使课程理念、要求及时传达给广大一线教师。这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是实现理念与实践沟通的有效途采取缺啥补啥的办法,助推他们成长。
第二,基于主体角色。品德教师是品德教研活动的主角,在教研活动中笔者首先做到维护教师的“三权”,使他们成为主角。一是规则制定权,包括教研活动的组织过程、评价方式等,都充分听取品德教师,尤其是中心组成员的意见,充分尊重他们的意愿;二是话题确定权,教研活动的主题和话题都来自一线教师实际教学中的问题,以调查表的形式充分征集研讨主题;三是话语权,尤其是对课堂教学的点评,充分听取一线教师的意见与心声,尊重个性化思考与建议。每位教师都有参与交流、表达自我的机会。在充分听取意见的基础上,再引导教师对教学实践中出现的共性的、有价值的问题进行讨论,将对问题的分析和寻找问题解决的方法作为教学研究的载体,进行连环跟进的指导与研究。
第三,基于“有我”意愿。“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研活动组织中,教师的兴趣与意愿是决定活动效果的重要因素。要想使教研活动取得实效,问题必须真正来自教师的体验,因此,“有我”应是教研的关键。故在教研活动中应做到“三以”。一是以研究教学生活实现“有我”。以“教学生活”为研究内容,关注学生、解读教材、教学设计、优化课堂等都成为着力研究的内容;二是以行为跟进,从而实现“有我”。在教研活动中引导教师将获得的感受和启发化作行为跟进,使其得到成长;三是以自我表达实现“有我”。引导教师善于反思、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用自己的话语阐述教育现象、规律,形成自己的观点与风格。
2.“三联”让教研更有宽度
“三联”教研是我市品德三级教研方式的有效体现。更重要的是“三联”教研具有民间性质,更真实,更实在。
第一,联校教研。近年来,我
市小学根据地域就近或办学特色相近的原则,每两三所学校结成“友好学校”,轮流承办、定期开展学科业务交流活动。联校教研活动对于以兼职为主的品德学科教师来说是非常宝贵的交流机会,不仅通过听评课、沙龙等业务活动提高学科教学水平,还能开阔眼界,汲取他校之长,推动学科之间的有效互补,实现共赢。
第二,联片教研。就是以视导片为活动单位组织校际教研,它有效弥补了市级活动参与面受限、校级活动专业引领不够等缺点。联片教研作为一种新的教研方式,有新的管理组织与机构,成立了由视导片片长为组长,各校分管校长为组员的领导小组,采取逐级管理,分层落实,促使每一次活动组织有序。从时间上看,由于视导片内各学校地域接近,所以减少了路途的奔波,增加了教学研讨的时间。联片教研,有效发挥了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不仅充分挖掘了本片学科骨干教师的作用,还通过外请其他片骨干教师上示范课、作讲座的形式,有效引进了教师资源。
第三,联区教研。就是将交流学习的视角与范围进一步放大,与其他县市区的学校缔结交流关系,从而获得更多的信息和收益。吴江市与太仓市就缔结为“互学县区”,双方教研员制定了协作交流计划,采用互访的交流方式,组织骨干教师交流团,以课堂教学、讲座的方式开展互访活动。
3.“三微”让教研更有深度
小学品德教师的教研活动应该是以解决教学的具体问
创新“四三”模式提高教研实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