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湘西土家族摆手舞走进艺术课堂的意义
保靖民族中学
向清菊
【摘要】:湘西土家族摆手舞是一项广泛流行于土家族集居区的传统体育和艺术活动, 不仅是土家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十分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土家族的社会与历史发展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社会价值。2005年已被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其内容丰富多彩,动作古典朴实,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和生活气息,是了解和研究土家族文化的重要材料。作为教育事业的一份子,我们应当站在维护民族文化多样性,促进土家族传统文化完整、健康发展的高度,用教育教学的方式对其实施综合保护与开发策略,这对于认识和了解土家族,全面展示、发展土家族传统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于土家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湘西土家族摆手舞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教育教学保护和传承民族特色生活方式文化生态文化多样性
【正文】:
摆手舞走进课堂有利于继承和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的多样性
放眼世界,人类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造就了人类丰富多样的生存形式,构成了人类文明的完整性。由于近代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剧烈冲击,以及自然灾害、战争威胁等因素,世界许多地区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1972年11月16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大会第17届会议在巴黎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简称“世界遗产公约”,Convention Concern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 World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公约主要规定----了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定义,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国家保护和国际保护措施等条款。公约规定了各缔约国可自行确定本国领土内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并向世界遗产委员会递交其遗产清单,由世界遗产大会审核和批准。凡是被列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地点,都由其所在国家依法严格予以保护。公约的确立有效地推动了世界范围的遗产保护,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同和响应,在全球形成声势浩大的世界遗产保护浪潮。
自1975年公约正式生效后,在全球范围内,迄今共有187个国家和地区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成为缔约成员。中国于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截至2010年8月,世界遗产总数911处,包括文化遗产704处、自然遗产180处以及自然与文化双遗产27处,中国已有40处项目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当今中国少数民族正在进行中的文化变迁与现代化密不可分,由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型,是这一文化变迁的主题。中国的现代化是各民族人民的共同现代化。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下,少数民族地区进入了向现代化转型的新时期。西部大开发为少数民族地区加速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在现代化进程中,文化变迁不可阻挡,传统文化转型也是势在必然。因而,少数民族面临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冲突、调适的重大问题。在这种历史性的文化变迁大潮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如何适应现代化进程就成为一道历史性的难题。如何传承少数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最重要的是抢救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是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性的集中体现。在“转型”大潮中,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普遍面临“濒危”的危机。认清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普遍价值和濒危的特别境况,采取有力措施,最大限度地保护好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时代赋予我们守护住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精神家园的历史使命。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多样性传统文化,必须大力抢救与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湖南省唯一进入西部大开发范围的湘西,在这种历史性的文化变迁大潮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如何适应现代化进程就成为一道历史性的难题。如何传承少数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最重要的是抢救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在“转型”大潮中,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普遍面临“濒危”的危机。认清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普遍价值和濒危的特别境况,采取有力措施,最大限度地保护好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时代赋予我们守护住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精神家园的历史使命。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多样性传统文化,必须大力抢救与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摆手舞,2005年已被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让摆手舞走进课堂有利于继承和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的多样性。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传承和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有着义不容辞的义务,充分利用湘西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让土家族摆手舞走进校园,走进高中艺术课堂,是适应新课改的时代需要,多元教学的具体体现,既可以多角度提高学生素质,强化教学法对学生多种智能的培养,探
练字案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