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吴桥
第一章 走进吴桥
吴桥地处江都市东南,由现有资料来看,关于吴桥的记载较早的见于明朝永乐年间,其时有陈氏、王氏、谢氏等族自苏州迁扬,卜居现吴桥的进化、谢桥一带,后逐渐发迹显达。解放后,吴桥的花园依然存在。吴伯庭去世后,其夫人笃信佛教,将花房十间捐作佛堂,起名叫“明善堂”。凡念经信佛者均可进入,庄邻人等也可进入花园游玩。
明善堂不仅是信佛人的活动场所(在正厅),也是儒士、道家聚会的地方(在东三间)。花房最西两间是守园人五铁匠的住所。
读书的名儒常在此边吃茶边讨论孔孟之道,信道者常在此做功入定或研究老子道德经,信佛者(多为中老年妇女)定期来敬香念佛。当时,正厅门边,曾有一副对联云:
儒释道三教一体相遇
天地人一气三象贯通
由此可以想见,当时的吴氏花园和明善堂实为吴桥地区一个传统文化的交融地,文化的自然交流情况,由此可见一端。
1940年春抗日期间,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陈毅司令驻军吴桥时,曾在吴氏花园拍照留影。
吴氏花园及明善堂毁于1949年春,与此相关的活动也就不复存在,只保留在人们的记忆里。
第三节 都天庙及“九月二十八”集场
现在吴桥大会堂的位置,在旧社会修建了一座都天庙。都天庙在全国各地都有。经能工巧将的设计,吴桥都天庙里的菩萨像不仅高大威武,而且体内装有机关,外着大红官服,当敬香磕头者跪上拜垫时,菩萨的眼睛能转动,坐着的身躯能站起来,这在当时也堪称一绝。
神像两旁有对联:
名菁睢阳惟保障江淮半壁
功高唐代恨未诛安氏群凶。
据说都天菩萨,原是唐朝睢阳城的守官张巡。他忠君爱国,视民如子。安禄山造反时,叛军攻城数十日,内无粮草,外无救兵。他心急如焚,誓与城池共存亡。他曾断下指头系上箭头,射向城外急求救兵。他带头杀战马煨汤解军民之饥,带头掘井解军民之渴。他死后被玉皇大帝封为都天菩萨。
各地都天庙会日期并不统一,吴桥的庙会定在农历九月二十八日,后来演变成集场,在苏北来说是规模较大的物资交流大会。
在解放前,会期先后有六天,东西南北沿村摆摊设铺五、六里。届时,商贾云集,赶集者人头攒动,上市的商品可以说应有尽有:宜兴一带的窑货船,一月之前就到达了;扬泰两市的百货摆得琳琅满目;苏杭的丝绸飘挂得五彩缤纷;甚至黑龙江的皮货商也赶来应市。玩把戏的、唱戏的、打莲湘的……锣鼓喧天,音乐动地,热闹非凡,一直沿袭至今。
1943年秋,新四军攻打伪军时,都天庙被伪军焚毁。1970年,吴桥政府在都天庙原址建起了大会堂。
巧对下联
自古扬州多才俊,作为江淮之间、人文汇萃的扬州地区有
许多文人佳话留传后世。吴桥作为扬州东乡的一部分,虽然交通不便,却也诗书倍出,在这里,我们选取“巧对下联”的小故事,供青少年朋友们阅读。
吴桥西桥村首富吴伯庭,不仅富甲一方,更是书香门第,时爱吟诗作对。他在西桥建有一座浴室。名叫“碧泉香”。他根据居室周围的自然环境自撰上联:
夹岸二桥两渔翁双钩对钓。
他声明,谁对出下联,一世免资就浴。但时隔多年,无人应对。
1949年春,一位解放军的军医路过谢桥乡
(现属吴桥镇)长庄村关帝庙前,看到庙内威
风凛凛的关帝神像,于是触景生情悟出下联:
孤村独庙一将军单枪匹马
上联含五个双数,下联含五个单数,对得十分工整。这位军医随军渡江南下了,当然无需免资就浴,只是这一“巧对下联”的故事流传了下来。
第五节 名医辈出在吴桥
很早以来,吴桥医生及医术远近闻名,在江都及周边地区都形成了较大的影响,在这一节,我们一起来了解三位以精湛的医术和良好的医德造福乡里的名医生。
名中医孙竹溪
中医孙竹溪,吴桥镇小袁村三组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为江都五大名医之一。他的太祖父克继公原籍中闸乡人,后迁至小袁村居住,边任塾师边行医。传至孙竹溪父亲孙鉴溪行医时,已是名声大振,远近闻名。
竹溪幼读私塾学习古诗文,后来考入扬州国文专修学习。学业期满回乡后即随父学p习中医。1945年其父鉴溪逝世后,他便单独悬壶问医。先生治病处方,除师承先祖良方外,多有独创,很多危急病人经他治疗常能起死回生。
陆庙村农民吴某胃病严重,甚至喝开水都呕吐,经孙医师处方调治,月余病愈,免受住院开刀之苦。
宜陵镇职工方某,30多岁患肺病四肢无力,骨瘦如柴,卧床不起。经孙医师精心医治,肺病痊愈,活到79岁未曾复发。
且委农工部某部长的母亲患心脏病,一年多不能起床,后又患肝病,气息奄奄,
走进吴桥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