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白话注解
关中严协和居士着
《孝经白话注解》出版的因缘
开宗明义章第一
天子章第二
诸侯章第三
卿大夫章第四
士章第五
庶人章第六
三才章第七
孝治章第八
圣治章第九
纪孝行章第十
五刑章第十一
。」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白话】「这个孝道,可分成三个阶段,幼年时期,一开始,便是承欢膝下,事奉双亲。到了中年,便要充当公仆,替长官办事,借以为国家尽忠,为民众服务。到了老年,就要检查自己的身体和人格道德,没有缺欠,也没有遗憾,这便是立身,这纔是孝道的完成。」
「大雅云:『无念尔祖,聿脩厥德。』」
【白话】孔子引诗经大雅篇文王章的这两句话说:「你能不追念你祖父文王的德行?如要追念你祖父文王的德行,你就得先修持你自己的德行,来继续他的德行。」
【释义】本章共分四段:自「仲尼居」至「汝知之乎」为首段,是孔子给曾子提示出至德要道的重要性,使曾子领悟孝道,不止善养父母为孝,要他晓得治」至「吾语汝」为第二段,是曾子听了孔子给他讲明了至德要道的妙用以后,他就很谦恭地接受了教诲。孔子说明孝道是道德之本,教化之所由生,不是短短数语,可以讲说明白,因命他坐下,慢慢的谈,借以发挥孝道的整体。自「身体发肤」至「终于立身」为第三段,是孔子给曾子讲明孝道的大纲。自「大雅」至「聿修厥德」为最后一段。孔子引诗经上的这两句话,就是证明他所讲的孝道,是述为不作之意。并且以周公给成王所讲的话,来作一比方,言人不但不能忘怀祖先的德行,而且要更进一步的来继续祖先的德行。这样,纔算是尽到了大孝。
天子章第二
【章旨】这一章书,是说明一国的元首应当尽的孝道,要博爱广敬,感化人群。人无分种族,地无分中外,天子之孝,起感化作用,故为五孝之冠,列为第二章。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白话】孔子说:「要亲爱自己的父母,必先博爱。就不敢对于他人的父母有一点厌恶。要恭敬自己的父母,必需广敬,就不敢对于他人的父母,有一毫的简慢」。
「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
【白话】「元首的孝道,只要把亲爱恭敬的诚心,尽到自己父母的身上,他的身教之德,如风吹草,自然风行草偃,很快的普及到百姓身上。外国人看见了,也要摹仿实行,争相取法。大概这就是天子的孝道吧?」
「《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白话】书经吕刑篇有两句话说:「只要国家的元首,他一人有敬亲爱亲可庆幸的事,那天下几万万老百姓,都是欢欣鼓舞的仰赖效法,而敬爱他们自己的父母了。」
【释义】本章共分三段,自「子曰」以下至「不敢慢于人」为首段。是说元首之孝,要本住博爱广敬推己及人之意。自「爱敬尽于事亲」至「盖天子之孝也」为第二段。是说明德教的神速广大,影响群伦之意。最后第三段,引证书经的两句话,仍证明述而不作之意。就是说,天子是一国的元首,即现代的总统,他的地位,居万民之首,他的思想行动,为万民的表率,如能实行孝道,尽其爱敬之情于他的父母,那末,全国的民众,就没有不跟着他敬爱他们自己的父母而更敬爱他们国家的元首。孔子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就是证明德教感化之神速广大了。
诸侯章第三
【章旨】这一章书,是讲明诸侯的孝道,包括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在内,所以在上不骄和制节谨度、为诸侯孝道的基本条件,列为第三章。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
【白话】「诸侯的地位,虽较次于天子,但为一国或一地方的首长,地位也算很高了。位高者,不易保持久远,而易遭危殆。假若能谦恭下士,而无骄傲自大之气,地位虽高,也没有危殆不安的道理。其次,关于地方财政经济事务,事前,要有计划的管制,有预算的节约,并且照着既定的方针,谨慎度用,量入为出,自然收支平衡,财政经济,便充裕丰满。然满则易溢,如照以上的法则去切实执行,那库存虽然充盈,不浪费,自然不至于溢流。」
「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
【白话】「地位很高,没有丝毫的危殆,这自然长能保持他的爵位。财物充裕,运用恰当,虽满而不至于浪费,这自然长能保持他的富有。」
「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
【白话】「诸侯能长期保持他的财富和地位,不让富贵离开他的身子,那他自然有权祭祀社稷之神,而保有社稷。有权管辖人民,而和悦相处。这样的居上不骄、和制节谨度的作风,才是诸侯当行的孝道。」
「《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白话】孔子引述诗经小雅篇小旻章的这一段话说:「一
孝经白话注解(简体版+繁体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