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学前教育美术教育论文
内容摘要
本文主要从传统的绘画教学和培养幼儿发散性思维能力的绘画教学入手,通过观察法和谈话法,对上海市某幼儿园和某少儿的个体差异。
影响儿童的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及儿童的想象性、创造、创新性思维的影响因素存在于社会、家庭、幼儿园这三个环境。而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在五大领域,即健康、语言、社会、艺术、科学领域中都涉及儿童发散思维能力的发展。为此,我特地观察了上海市某一级幼儿的美术教育活动,探究美术教育与儿童发散性思维发展的联系。
(三)美术教育的主要内容
美术作为五大邻域中的艺术领域,它的主要内容包含了幼儿绘画活动、幼儿手工活动和幼儿美术欣赏活动,通过这种多元化的幼儿美术教育活动,才能有效的提高幼儿对美的感知,逐步加强幼儿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二、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内容对发散思维能力的影响
(一)绘画教学对学前儿童发散思维能力的影响
绘画教学可以从工具、材料和表现技法来发展儿童发散思维能力,根据工具、材料可划分为:彩色水笔画、油画棒画、水粉画、油画棒水粉画、水墨画,还可以根据表现技法划分为:纸版画、印章画、吹画、棉签画、折纸对印画、指点画、刮画。此外,绘画教学最重要的是遵循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的阶段性和顺序性。幼儿绘画能力发展的分期为以下几点:
1、涂鸦期(1岁半至3岁左右)
幼儿的涂鸦经历着不同的发展阶段,可划分为无控制涂鸦、有控制涂鸦、圆形涂鸦、命名涂鸦四个阶段。幼儿通过涂鸦使眼、手、脑的活动逐渐协调起来,并使小手的肌肉得到锻炼,他们在无意识地涂鸦中享受涂鸦动作带来的有节奏的快乐,并对所画出画发生视觉上的兴趣,进而产生形象上的联想,这是幼儿初期的发散性思维的萌芽。
2、象征期(3岁至5岁左右)
这一时期的幼儿对视觉形象的感受能力有所提高,能根据记忆创造象征符号,进行说明性图解,所画的人物、动物、植物等形象都用象征符号表现,因此,象征期初期儿童绘画的代表作:蝌蚪人。创造表现为概念化的简略图形,反映了幼儿简单天真的感官逻辑。
3、图示期(5岁至7岁左右)
这一时期的儿童他们以自我为中心,观察感触 现实生活,渴望对世界有明确的感觉把握,他们以特有的思维方式和主观生动的样式进行大胆的表现,创造了自己独特的绘画方法。
(1)夸张的表现手法
(2)透明的表现手法
(3)多样化的空间表现手法
观察地点:上海市某一级幼儿园大班;观察时间:2015/11/19;观察对象:大班幼儿28名(男16;女12);观察课题:《我们的城市》绘画教学课;观察目的:图示期幼儿利用发散思维开展多样化的空间表现形式。(可重复计数)
图Ⅱ
女生
男生
图Ⅰ
根据图Ⅰ、图Ⅱ可知:散点式构图所占比例最高,这是由于儿童受空间知觉的限制,不能以合理的透视观念进行画面表现,所以在画中表现为多点、散点的透视结构。多层并列式构图的方式在儿童绘画作品中的比例显着,由于儿童发现一条地平线不能足够清晰地表达他们的想法,可见,幼儿对空间概念的敏锐理解。俯视构图以及平面与俯视的混合在大班绘画过程中也存在,且男生比例高于女生,由于儿童受自我中心意识影响,也是儿童特定时期空间表现特殊性的体现。
(4)色彩的表现手法
幼儿的色彩审美感受具有明显的年龄发展特点,他们不受物体固有色的限制,用自己理解的颜色表达自己的主观情感:用绿色表达春天的感受,用暖色系表示喜悦,用红色表现生气的脸,这是孩子对色彩的主观感受再现。孩子具有比较强烈的色彩情感体验,而且容易发生色彩联想,发散性思维在绘画教学过程中不断发展。
(二)手工制作对学前儿童发散思维能力的影响
幼儿手工活动是教师引导幼儿通过欣赏各种手工工艺品,并使用不同的手工工具和材料,运用贴、撕、剪、染、折、塑等手段制作不同形态的物体形象,来培养创造性表达、尝试和体验成功。幼儿手工发展大致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1、随意期(3岁左右)
这一阶段幼儿的手工活动带有明显的随意性,手工活动是纯粹的游戏,只不过在这种游戏中伴随着对材料的改造和运用,加入了幼儿自发性的想象。案例:幼儿指着一张长方形的厚纸,一边拿在手里把玩,一边说道:“是手机。”在这一阶段,要利用孩子的好奇和好玩的心态,并且巧妙地运用材料去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和兴趣,如此开展的手工活动对学前初期的儿童的思维能力具有发展作用。
2、形象期(4岁左右)
形象期的幼儿开始真正对手工活动产生兴趣,有无目的游戏过度有意向的的创造和尝试。他们会利用工具和材料去做自己熟悉和喜欢的
学前教育美术教育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