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了歌
人人都说皇帝好,其实皇帝愁死了:
地方有人管理好,只怕尾大掉不了;
朝中有吏管事好,只怕宰相专权了;
大权在握享乐好,若无智慧命也了。
说一说皇帝愁什么?这首歌反映了哪些矛盾?
为了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各朝皇帝动用智慧分别
采取了哪些措施呢?
第一部分基础探究
在从汉朝到元朝的近1570年的历史里,皇权与相权可谓此消彼长,而这种消长又集中地表现在历朝的中央官制的变化;请阅读教材14页第一个小标题,找出汉朝、隋唐、北宋、元朝中央官制的变化以及结果
朝代
措施
结果
汉
隋
唐
北
宋
元
重用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
三省六部制
①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②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相权
废三省,行一省
削弱了相权,加强了君主专制
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削弱了宰相职权,皇帝总揽大权
宰相权势越来越大,相权反弹
秦
三公九卿
建立专制主义制度
丞相权力很大
从汉至元中央官制演进历程
第一部分基础探究
窦太后曰:“皇后兄王信可侯也。”……景帝曰:“请得与丞相议之。”丞相议之,亚夫曰:“高皇帝约:‘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景帝默然而止。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五七《周勃附子亚夫传》
第二部分深度探究
【解读】这条资料记述了汉景帝时(公元前156~公元前141)丞相周亚夫执行相权的情况。皇太后要景帝封皇后兄王信为列侯,景帝说要和丞相商议。丞相周亚夫根据汉高祖的约定,认为王信无功不应封侯,景帝采纳了周亚夫的意见。
上述材料说明汉初丞相地位如何,有何影响?
西汉丞相位崇权重,国家大政都要先听丞相的意见。丞相权力过大对皇权构成了一定的威胁
史载汉朝的尚书、中书谒者、侍中等都只是少府机构的下属。少府主管皇室财政,是为皇帝私人服务的机构,其属官尚书、中书谒者、侍中等,也是为皇帝私人服务的,他们或为皇帝通章奏,或为皇帝管理文书档案,或侍奉皇帝饮食起居。
第二部分深度探究
尚书、中书谒者、侍中等
都是地位不高的皇帝身边的人。
上述材料说明尚书、侍中等地位品级如何?
汉武帝以前,尚书只是通章奏而已,没有什么权力。汉武帝、汉宣帝以后,“稍以委任”尚书,尚书的作用渐大......东汉光武帝时三公被架空,皇帝与尚书决策后,才交给三公去办理。尚书成为实际的宰相,三公反而只是执行者......这样逐渐形成与三公九卿相对的所谓的“中朝”。尚书令也因此由最初的只是“掌通章奏而已”的皇帝身边人,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终于发展为真正的宰相,成为“外朝”的百官之首。
第二部分深度探究
皇帝侍从、秘书任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决策,
中朝
外朝
以丞相为首三公九卿组成;
职责逐渐演变为具体事务的执行
调整原因:
丞相位高权重,威胁皇权。
过程
汉武帝
尚书令
侍中
中朝
决策
三公
九卿
外朝
执行
光武帝
尚书台
中枢
结果:
相权一分为二;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东汉“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皇帝总揽大权
第二部分深度探究
吏户礼兵刑工
中书省
尚书省
门下省
(决策)
(执行)
(审议)
六部
三省
皇帝
1、源流:
2、运作程序
3、影响
①对当时:A、相权一分为三。三省合作,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B、减少决策失误,提高行政效率;
②对后世: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
枢密院
参知政事
副相
三司使
最高行政机构
长官“同平章事:行宰相职
长官枢密使,低于宰相
分行政权
皇帝
二府
机构
职能
官职及权利
中书门下
最高军政机构
分财权
削弱宰相权力皇帝总揽大权
利:相权一分为三,皇权得到加强。
第二部分深度探究
弊:造成行政效率低下,是宋积贫积弱的原因之一。
元朝的中书省
中书省
皇帝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让路给小鸭子》幼儿世界经典绘本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