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批注,真正提升阅读才能
批注是我国文学鉴赏和批评的重要形式和传统的读书方法,它直入文本、少有迂回,多是些切中肯綮的短词断句,是阅读者自身感受的笔录,表达着阅读者别样的目光和情怀。
“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前人读书的经历,我们应放手让学生摩,写下了很多感受:我感受到老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管刮风下雨,不管严寒酷暑,始终坚持“扫上去,扫下来”;我感受到老人不怕吃苦,不怕劳累,他“扫上去、扫下来"不是一天两天,而是“每天”,这是一个循环往复、从不连续的劳动,我从中体会到了老人的坚持不懈;天游峰“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老人每天坚持“扫上去,扫下来”,这需要多么顽强的毅力啊,这真是一位自强不息的老人
……还有这句--“……我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还有花鸟作伴,我能舍得走吗?”通过对一个问号的分析,学生感受到了老人对天游峰的热爱,老人对工作、对生活的热爱,体会到了老人的豁达开朗。
再如《山谷中的谜底》中有这样一个句子-—“就这样,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反复地弹……不管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终完好无损。”我引导学生好好考虑这个省略号,想想这个省略号省略了什么?你又从中读出了什么?有的孩子写到:我从省略号悟出了雪松“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反复地弹”不是短短的几次,而是不断的循环往复的过程,我感受到了它的坚强不屈;有的孩子写到:这里的省略号省略了雪松很屡次“积、弯、落、弹"的过程,她是那样的不屈不挠;……课文往往用省略号留下空白,启发读者去联想,去补充。其实在这些似乎“无"的空白之中,浸透着极丰富的“有”,课堂上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标点,用心揣摩,仔细玩味,于细微处见精神!
五、赏析特点,理清脉络
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他们的阅读体验,就应提倡他们对阅读做出赏析评价,学生可以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加以赏析,可以指出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还可以揣摩文章的构造、写作特点等。
如学习《那片绿绿的爬山虎》6-9自然段时,默读课文,考虑:叶圣陶老先生是怎样邀请“我”的,“我”有什么感受。要求分别画出描写叶老和“我”的词句,简单批注。老师适时引导学生重点理解
“意外;握了握手;交谈融洽”,学生交流。此时学生的思维是活泼的,也是零散的。作为老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架设生活和教材的桥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参和其中,推动学生去深化地感受。因此,老师参加一个思维拓展练习,帮助学生深化理解,梳理感受。要求是:结合叶老的表现,在( )里加上肖复兴当时的感受、想法。学生有了这些情感体验,再谈“我"为什么这么快乐、冲动,就可以理解到:一个大作家居然要见一个中学生,还请到自己家里来,亲切地和“我”交谈,足可以看出叶老是一个(平易真诚、和蔼可亲)的人。这怎么能不让人快乐和冲动呢?老师相机指点作者不仅写爬山虎的美,还表达了自己的心情,这就叫-—借景抒情。
《颐和园》一文的构造很有特点,老师可引导学生揣摩文章的构造:课文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游览顺序,依次向我们介绍了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读者好似跟着作者游了颐和园,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学生结合资料写了《颐和园导游词》,结尾这样写道:“光阴匆匆,游客们,假设你还意犹未尽,就请你在这个拥有许多美丽风光的颐和园中拍照纪念吧!”
写批注,真正提升阅读能力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