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和·蓝岸丽舍”住宅小区项目园林景观设计(植物)
主要乔木:侧柏 、国槐、刺柏 圆柏、雪松、刺槐、云杉、毛泡桐、垂柳、
紫叶李、山桃、油松、梨树、二球悬铃木、 旱柳 、龙爪槐、江南槐、枣树 、
金丝柳、碧桃、合欢、木槿、火炬、堡的桃树数量也已远不如前了。”
这让奔着去欣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曾几何时,提起‘红雨流丹’,兰州人谁不知道它说的就是安宁堡的桃林?上世纪80年代,它还是兰州评选的‘新十景’之一。” 安宁堡,风景旧曾谙。
《兰州市志·园林绿化志》记载:红雨流丹,即安宁堡的桃林。东西达到十多里,南北宽一里,形成全国最大的一处桃园。每逢春风浩荡,暖日融融之时,桃花盛开,云蒸霞蔚,十分壮观。晚清时当地百姓就有去安宁堡赏桃花的习俗,人称“桃花会”。
“红雨流丹,这个名字来源于唐朝诗人李贺的《将进酒》中的一句‘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原兰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邓明说,安宁堡是明代时候建立的,主要是为了抵御鞑靼骑兵的进攻,当时朝廷移民屯田,同时种植桃树,面积广而成林。
长期致力于民俗研究的邓明很清楚“八景”,无论新的旧的。
“有说法认为‘八景’之说最早见于宋代沈括《梦溪笔谈》,说度支员外郎宋迪曾经画过八幅山水画,有平沙落雁、潇湘夜雨、洞庭秋月等,谓之八景。以后,全国各地遴选风景名胜,用四言律句列称其景为八景,或十景,或十二景等。这些景物既要反映山水美景,又要体现四季变化、昼夜差异、雨雪阴晴,还有就是每个景物的四言名称,要点明景观地点、季节、物候等,除此,还需动静结合,富有韵味,构筑意境。所以,八景在古代是夸饰当地的形象标志”。
第一次出现“金城十二景”的记载,是在明朝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
在荆州俊修《临洮府志》和明万历时兰州进士王道成所编的《兰州志》中,都有“十二景”的记载。“到清初时,十二景演变为十景。现在比较流行的‘兰州八景’——五泉飞瀑、兰山烟雨、白塔层峦、梨苑花光、河楼远眺、古刹晨钟、虹桥春涨、莲池夜月的说法,是从晚清到上世纪50年代左右形成的。”邓明介绍说。
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明史研究学者杨林坤先生认为,在兰州驻足了约250年之久的明肃王家族,某种程度上对兰州古八景的产生也有影响。
“明嘉靖、万历以来,兰州商业贸易日渐发展,明肃庄王建望江楼于九州台上,寄远眺故地南京之意,奠定‘河楼远眺’之基;依长城临黄河蓄神泉水为池,浮鸥浴鹭,成‘莲池夜月’之景,‘古八景’有的纵然没和肃王产生直接联系,但历代肃王肯定曾经游览过,这种带动效应是不能忽视的,可以说肃王对其都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
关于八景之一的“河楼远眺”,还有一种说法:河楼是肃王府北城墙上拂云楼。据《兰州市志·园林绿化志》记载,“拂云楼旁有诗碑两通,各有一块碗大的血迹,每逢天阴下雨时尤为明显,人称碧血碑。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部贺锦攻入兰州,执肃王朱识鋐,其妃颜氏、顾氏登北城欲投黄河,未及,以头撞碑而死,血染石碑。”
听说登拂云楼,如履黄河水面乘天风,伸手可扪彩云……1959年拂云楼及北城均被拆除,现其原址已成为一片高楼。
梨苑花光
兰州的天一下子热了起来,4月上旬的一个周末,在通往什川的路上,去看梨花的大小车排着队,走两步,停三步。
王枫的车里坐着几个好友。看着如蛇蠕动的车流,几个年轻人受不住了。
“算了,等赶到什川,花都谢了,调头回。”王枫也不想去了,于是在朋友们异口同声中调转车头回撤。
“最后到徐家山去喝了个茶。梨花今年看来是看不上了。”王枫多少有些遗憾地说。
也恰是这样的一个芳菲四月,邓春兰正坐在位于安定门外下沟的家——亦园的梨树下,伴着阵阵的梨花香,惬意地读着书。几年后的1919年,她从亦园出发到北京大学上学去了。这个从亦园走出的女子,为了上大学,于1919年5月毅然上书当时的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此举曾在国内教育界产生极大震动,也就在邓春兰上书一个月后,甘肃省教育厅首次录取了六名女学生官费报送入京上大学,邓春兰就是其中一位,她也是中国第一批男女同校的女大学生。
也还是那个4月,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甲辰科河州进士邓隆和三五好友,坐在一棵百年梨树上吟诗诵曲。和邓隆同一年考中进士的兰州诗人王烜后来写文章记录了这样的场景。文章说,邓隆于民国初购买的官驿后梨园,园内有十多株百年老梨树,其中一株,树枝盘曲四起,中空,于是邓隆在树杈间搭木板建茅亭,亭内可坐五六人。“招饮而登之……花叶参差如幕之覆,树枝交错如窗之开,云影山光扑人眉宇……”
“早在明代,兰州人就有倾城出动赏梨花的习俗。”邓明说。
有记载
兰州植物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