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区域活动设计
一、区域活动的定义
区域活动,也叫活动区活动。教育者以幼儿感兴趣的活动材料和活动类型为依据,将活动室的空间相对划分为不同区域,让幼儿自主选择活动区域,在其中通过与材料、环境、同伴的充分互动而获得学习与发展的一种活幼儿园区域活动设计
一、区域活动的定义
区域活动,也叫活动区活动。教育者以幼儿感兴趣的活动材料和活动类型为依据,将活动室的空间相对划分为不同区域,让幼儿自主选择活动区域,在其中通过与材料、环境、同伴的充分互动而获得学习与发展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在城市的幼儿园颇受欢迎。
二、区域活动的特点与功能
、自主的活动
2、小组化和个别化学习
3、幼儿以操作、交往等多感官参与方式学习
4、活动区域的教育价值主要附着在区域内材料中
区域活动的功能分析
区域活动的教育价值附着在区域内的操作材料之上。
材料不同,操作方法以及活动方式便不相同,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所获得的学习经验也不一样。
价值在于积木本身的结构特征及其所引发的活动:
,每个形体之间都存在严格的比例关系。
“开放性”特点。
①积木具有高度的“可塑性”和无限的“可合性”
②积木搭建时,幼儿之间相互交往、相互合作,即具有社会意义上的“开放性”。
三、区域活动的设计
严格地说,区域活动的设计,设计的不是具体的教育活动,而是活动的材料、环境。
将教育意图或目标转化为活动材料和环境,通过创设环境来影响幼儿的活动,再通过幼儿的活动达到预期的发展。
(一)拟订区域的种类
①幼儿的兴趣与发展需要决定了活动区的种类。
②器材设备、活动材料等资源决定了活动区种类。
③幼儿人数与活动室面积决定了活动区的数量和规模。
一般来说,每个活动区的最佳容纳量是5~7人,因此在设计活动区时,必须考虑幼儿的人数及活动室可能提供的空间,不能过于拥挤。
(二)区域空间设置
区域空间设置的根本目的在于充分挖掘与有效利用幼儿园空间资源,构成既相对独立又内在互动的区域布局,便于区域活动的开展、拆分、合并与互动,最终促进幼儿区域活动的不断深化。
具体原则:
①动静尽量分开,避免相互干扰。有些区活动量小,需要安静,而有些区则比较热闹,容易喧哗。因此这两类活动区最好离得远些,以满足各自的需要。
②区域之间要有适当的“封闭性”,避免因“界限”不明确而产生消极影响。
③活动室内的“交通路线”力求畅通无阻,以避免幼儿在活动时产生拥挤、碰撞等情况。
④最好留有一块供集体活动用的场所。
⑤避免出现“死角”,即教师视线不能随时看到的地方。
⑥相关邻近。如巧手区与表演区。
⑦空间拓展:户外,走廊与大厅。
空间扩展: 过道活动区
(三)选择适当的活动材料
选择、收集适当的活动材料。
材料的性质及其使用方式决定了幼儿能学到哪些方面的经验。
一般来说,各活动区都有一些基本的、相对稳定的材料。
投放材料坚持的原则:
1、材料的安全性
2、材料的丰富性与兴趣性
3、材料功能的多样性
4、材料的层次性与系统性
5、材料的可探索性
(四)区域规则的制定
1、影响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规则,教师在活动前明确规定
2、以解决区域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为线索,师幼共同讨论制定规则
3、 争执性问题由幼儿自行商讨解决
(五)区域活动的指导
幼儿尚无活动区活动经验的时期
介绍活动区时,通常可以采用以下做法:
①先介绍,后开放。介绍一个区,开放一个区,以提高活动区的功效,增强有序性。
②开始最好以小组教育活动的方式进行,以保证每位幼儿都能熟悉各区的内容、材料和工具的使用方法。
③每天每组只介绍一个活动区。这样循序渐进地进行,有助于幼儿很好的领会和掌握。
④介绍的同时,就可以给幼儿提供实际练习的机会。
幼儿按各自意愿有序地进入活动区。此时,教师的角色、工作重点、指导方法都必须作出相应的改变。
其主要任务:一是观察幼儿的活动情况,根据幼儿需要及时调整活动区;二是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对活动区的观察与评估包括:
①各个活动区的使用频率;
②活动材料的数量和难易程度;
③幼儿间的冲突与环境的关系;
对幼儿的观察与评估包括:
①幼儿的兴趣;
②活动参与情况;
③社会交往水平;
④认知发展水平;
⑤遵守规则情况。
活动区的实施流程——以科学区为例
1、幼儿活动区的活动流程
2、教师组织流程
①活动前
②活动中
③活动后
谢谢!
幼儿园区域活动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