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教学内隐式学习的引入
程芳萍 摘 要: 内隐学习对大学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分析了大学语文内隐学习的特征,内隐学习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以及大学语文内隐学习显性化的途径。
关键词: 大学语文教学 内隐学习 大学语文教学内隐式学习的引入
程芳萍 摘 要: 内隐学习对大学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分析了大学语文内隐学习的特征,内隐学习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以及大学语文内隐学习显性化的途径。
关键词: 大学语文教学 内隐学习 显性化
“内隐学习”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罗伯于1967年提出的,它是一种有别于传统外显学习的有意识的学习方式,即“无意识地获得关于刺激环境的复杂知识的过程”。例如,幼儿学说话时,就是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语言的内在规则,并能自动地运用于各种变化了的语言环境中。但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理性思维的过分关注,因而忽视了无意识这个巨大的心理资源。特别是大学语文教学,除其本身具有有意识的外显学习外,无意识的内隐学习更是对大学语文学习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在我国传统的大学语文教学中,这方面的研究几乎是空白。内隐学习理论对于反思传统的大学语文教学提供了强大的理论依据,有必要将内隐学习引入大学语文教学。
一、大学语文内隐学习的特征
大学语文内隐学习不同于外显学习,它既包括隐性的程序性知识(如语感、情感、人格等)的学习,又包括隐性的“命题性知识”的学习,如一些先入之见,还包括一些隐性的“认知模式”或“认知习惯”的学习。因此,只有全面研究大学语文内隐学习的特征,才能全面地把握大学语文内隐学习,提高大学语文教学质量。
。内隐知识的获得总是与特殊的问题情境联系在一起的,是对特殊问题情境及其解决方法的直觉把握。在问题情境没有出现时,我们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但当相同或是相似的情境出现时,附着于个体的隐性知识就会自然地被唤醒,悄然无息地再现于问题解决中。例如,一个语言积累丰富的学生,当面对满池的新荷时,会突然在脑海中涌现出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就是一种情境依附性的表现。
。内隐知识不能通过语言、文字或其他符号进行明确的逻辑论证和说明。例如,一些写作能力强的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会突然觉得需要插入一段心理活动的描写,但又说不上为什么。这种有关内隐的写作知识并没有逻辑规律可循。
。内隐知识是一种或许连知识主体自身都未必能够清晰表达的知识,自然也就不能在常规的(如教学)组织形式中充分地进行传递,为人们所共享。例如,一个写作能力强的学生很难用语言直接表达出自己当时写作时的灵感,更难与他人分享写作时灵感出现的规律。
。内隐知识是通过人类感官特性或直觉而获得的,它的获得过程不是一个明确的高度形式化的理性过程,而是具有典型的非理性特点,因而也就不能通过反思对其进行批判。例如,一些写作能力水平低的学生也有写作的内隐知识,却在写作时“死跑题”。这就是一种内隐知识,而该知识对该学生而言很难自我判断、自我反思。
二、内隐学习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内隐学习为大学语文教学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对大学语文教学有着诸多的实践意义,有助于深化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提高大学语文教学质量。
大学语文教学内隐式学习的引入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