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刘次庄《戏鱼堂帖》与《法帖释文》研究
北宋刻帖与《戏鱼堂法帖》
(一)北宋刻帖与《戏鱼堂法帖》
北宋主要丛帖一览表
《淳化阁帖》(淳化三年 992)王著主持摹刻,十卷。(河南开封)
与原本关系
卷名(卷次)
意义上讲,对宋代帖学尤其是对北宋刻帖的发轫阶段予以关照,便显得格外重要。
古代没有当前社会的高超复制传播技术,摹搨和刻帖是书画作品得以传世的重要手段。摹,是针对原作进行拷贝,如现存的唐人冯承素本《兰亭序》之类的作品,可谓下真迹一等。于形于神都能毫发不爽。刻帖(汇帖)是将之前的名人手迹集中并摹勒上石的一种保存手段,其重要意义自然不言而喻。
传南唐保大七年,仓曹参军王文炳摹勒《保大帖》,有确凿证据的最早刻帖便是王著主持摹勒的《淳化阁帖》,关于是帖的辑刻原因及用途,宋人李昭玘说:
太宗皇帝治定余暇,游意翰墨,尝遣使购古帝王名卿墨帖,集为十巻。诏镂板藏禁中,每大臣登二府,即赐焉。岁乆寖不复赐。
宋·李昭玘《乐静集》,第九卷。文津阁四库全书,第375册,第101页。
“岁乆寖不复赐”便产生两种可能,一是“板”本自身不易保存和传播,愈发弥足珍贵;一是致使《淳化阁帖》的急剧升值和再造《阁帖》的出现。
“板”本以及“不复赐” 问题,水赉佑曾经根据文献资料推断,持石刻者说:
“原石后刻有淳化三年壬辰岁十一月六日奉圣旨摹勒上石。
5
叶梦得云:刻石于秘阁,世传为,《阁帖》是也。
陈与义云:自我太宗皇帝刻石宠赐下方,见不满十数。
持木刻者说:欧阳修于妻兄薛公期处得‘枣木板’阁本,仅距刊成68年。
黄庭坚、秦观、安思远本无名氏跋,因为持木刻说的资料时间早,可靠性强。同时,阁帖中的一部分来源于《昇元帖》、《江南十八家帖》,二帖均属石刻,王著在此基础上编纂为十卷,刻于枣木板上。《阁帖》谓上石是沿用旧称,故有“增作十卷,为板本”之说。因此祖本《淳化阁帖》是刻在枣木板上。水赉佑《淳化阁帖杂考》首届碑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第109页。
清人沈兰光叙述该帖的内容来源:
“宋太平兴国间,诏访墨迹。于是荆湖献张芝草书,潭州献唐明皇所书、道林寺王乔观碑。昇州献二王及桓温等十八家石板书迹。七年,钱惟治以钟王等墨迹七轴献,钱昱献钟王墨迹八轴。于是,合内府所藏共得墨迹五百一十余轴。”沈兰光《淳化阁帖跋》丛书集成续编第86册,第233页。
另外,关于《淳化阁帖》的价值骤升以及再次摹刻问题,便促使刘次庄的《戏鱼堂法帖》的产生,便是在这种大背景之下产生的。
东山,在新淦县东二里有永寿寺,宋刘次庄卜筑寺前为堂,凿池名戏鱼,自号戏鱼翁。有戏鱼堂法帖。明陈献章诗:“存得旧临遗帖在,摩娑字画凛秋霜。”其麓为练子宁故宅,子宁有《东山待月歌》。《江西通志》卷九,临江府,山川三,《文津阁四库全书》第164册, 134页。
戏鱼堂:《名胜志》:去清江县二里,东山上有永寿寺,宋元祐间殿中侍御史长沙刘次庄谪居卜筑于此,凿池堂前名戏鱼,自号戏鱼翁。摹淳化禁中帖十卷刻石置堂中,又自为《法帖释文》十卷,与武冈帖、淳化帖并传,而戏鱼堂独擅。云施愚山集淦城东北四百步山谷间为刘次庄戏鱼池,堤崩水涸,石刻不存。土人言其鱼善斗,絶异常鱼,春夏间尚有之。中华地方志丛书,江西省西江志(二)·古迹二·袁州府,第三十九卷,第670页。
《戏鱼堂帖》 宋刘次庄谪居临江,卜筑凿池东山,自摹淳化帖十卷,刻石置堂中,时称戏鱼堂帖,今在新淦县东山寺前。
《徐氏笔精》,见《文津阁四库全书》,第283册,第207页。
这也是刘次庄之所以辑刻《戏鱼堂帖》的初衷,因为,刘次庄在《法帖释文》中说:
“元祐四年,臣得本于前金部员外郎臣吕和卿,命工摹刻之。后二年,复取帖中草书世所病读者为释文十卷,并行于时,所以上广。”(按《郡斋读书志》卷四所述与此略同)
太宗皇帝垂意训示天下后世之学者耳,元祐七年五月十有九日,前承议郎臣刘次庄谨题。(按此处令前加“前”字,据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所言,“必已得罪除名勒停,第未知所作何事。)刘次庄撰,《法帖释文》,中华书局出版,据百川学海本影印,1985年北京第1版。
我们在刘次庄的话中,读出“后二年,复取帖中草书世所病读者为释文十卷,并行于时,所以上广。”另外,曹士冕《法帖谱系》中也说:
“元祐间,刘次庄以家藏淳化阁帖十卷摹刻堂上,除去卷尾篆题,而增释文。”
6
《文津阁钦定四库全书》之《法帖释文》提要,史部十四金石之属,史部第227册第133页。还有郑杓的《衍极》:
“戏鱼即临江帖也。元祐间,刘次庄以家藏淳化阁帖十卷摹刻于戏鱼堂,除去篆题而增释文。”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上海书画出版社,第二册795页。《衍极》卷五《天五篇》,与丛书集成初编所载不同。
《刘摹
戏鱼堂帖和法帖释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