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拔罐法教案
拔罐法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常用的拔罐方法。
2.熟悉拔罐的作用、适应证和拔罐的应用注意事项。
3.了解拔罐的起源和发展以及作时宜快捷。
3.抽气法
⑴连体抽气罐将连体抽气罐扣在施术部位,用抽气筒将罐内空气抽出,产生负压,吸附于皮肤。适用于任何部位的拔罐。
⑵药瓶抽气罐将青、链霉素药瓶磨制成的抽气罐紧扣在穴位上,用注射器从橡皮塞刺入后抽出瓶内空气,产生负压,便可吸附。
二、起罐方法
医者双手配合,一手拿罐,另一手用拇指或食指轻轻按下罐口边缘的皮肤,或将罐特制的进气阀拉起,待空气进入罐内后,罐即落下。若罐吸附过强时,切不可用力猛拔,以免擦伤皮肤。(演示或录象)
三、拔罐法的运用
(以下操作,皆以演示或图示或动态录象方式进行)
1.单罐即一个罐具独用,适用于病变范围较小部位或压痛点。
2.多罐即多个罐具并用,适用于病变范围较广泛的疾病。
3.闪罐用闪火法将罐吸附于应拔部位后,立即起下,如此反复多次操作,直至皮肤潮红、充血或瘀血为度。适用于局部皮肤麻木或功能减退的虚症等疾患。
,即拔罐后将罐留置于施术部位5min~15min。此法一般疾病及单罐、多罐皆可应用。多用于治疗急慢性软组织损伤、风湿痹痛等病症。
,即拔罐时先在所拔部位的皮肤或罐口,涂上凡士林等润滑剂,将罐拔住后,医者手握罐底后部着力,前部略提起,缓慢向前推动。往返推动数次,至皮肤潮红为度。本法适宜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的部位,如脊背、腰臀、大腿等处。
6.药罐
(1)煮药罐:将配制好的药物装入布袋内,扎紧袋口,放入清水煮至适当浓度,再把竹罐放入药液内煮15min。使用时按水罐法吸拔在治疗部位上。本法多用于风湿痹痛等病症。
(2)贮药罐将适量的药液盛贮在抽气罐内,按抽器罐操作法,使之吸附在皮肤上。或在玻璃罐内盛贮1/3~1/2的药液,用火罐法吸拔在皮肤上(适用于侧向横拔)。本法多用于风湿痹痛、咳嗽、哮喘、慢性胃炎、溃疡病、牛皮癣等病症。
。针刺留针时,以针为中心,拔上火罐,约5min~10min,待皮肤红润、充血或瘀血时,将罐起下后出针。此法针罐配合,常用于风湿痹痛等病症。
。即在应拔部位的皮肤消毒后,用三棱针或皮肤针点(叩)刺出血,拔、留罐于点刺的部位,至拔出适量恶血为度,以加强刺血治疗的作用。一般刺血后拔罐留置10min~15min,此法适用于热病、痛证、瘀血证及丹毒、扭伤、乳痈等病症。
第四节拔罐的作用和适应范围
一、拔罐法的作用
中医:温经通络、散寒除湿、行气活血、消肿止痛。
现代医学:(一)负压作用(二)温热作用(三)调节作用
加强局部组织的气体交换良性刺激机体
负压作用
出现自家溶血现象,产生类组织胺物质促使功能恢复正常
促进血液循环
温热作用加强新陈代谢促使
提高免疫功能
疾病
调节大脑皮层功能
调节作用调节微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好转
加强淋巴循环,提高淋巴细胞吞噬能力,提高免疫力
二、拔罐法的适应范围
其适应范围较为广泛,常用于临床的病种有100多种。如风寒湿痹、腰背肩臂腿痛、关节痛、软组织闪挫扭伤及伤风感冒、头痛、咳嗽、哮喘、胃脘痛、呕吐、腹痛、泄泻、痛经、中风偏瘫等。
拔罐法临床应用举例
(图表)
病症
拔罐部位
罐法
感冒、咳嗽
胃肠疾病
急、慢性软组织损伤
腰肌劳损
面瘫
落枕
肩周炎
风寒湿痹
痛经
疮疡
痤疮
荨麻疹
肺俞、风门、大杼
脾俞、胃俞、大肠俞
天枢、气海、足三里
阿是穴、血海、阳陵泉
肾俞、大肠俞、腰阳关
委中、阿是穴
太阳、下关、颊车、地仓
大椎、肩井、风门
肩髃、肩内陵、肩贞、阿是穴
血海、肾俞、足三里、阿是穴
中极、次髎、地机
留罐、闪罐、刺血拔罐
留罐
留罐、刺血拔罐
留罐、走罐、刺血拔罐
留罐、闪罐、刺血拔罐
留罐、走罐
留罐、刺血拔罐
留罐、药罐
留罐、刺血拔罐
留罐
带状疱疹
灵台、局部
大椎
神阙、血海、曲池
肝俞、胆俞、局部
刺血拔罐
留罐
留罐、刺血拔罐
第五节注意事项
1.选择舒适体位,拔罐时不要随意移动体位,以防罐具脱落。
2.拔罐部位:应选择肌肉丰满、皮下组织充实处。
禁忌部位:皮肤有毛发、皱纹、溃疡、疤痕、骨骼凹凸、水肿、过敏处。外伤骨折部位,大血管分布部位,五官部位,孕妇的腹部、腰骶部。
3.禁忌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血友病等有出血倾向疾病,传染性皮肤病,高热、抽搐等。
4.操作时必须动作迅速,准确,注意安全
拔罐法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