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节选
鸠摩罗什译
广西财经学院王伟萍制作
焦点问题
粗通佛学的一些基本概念。
何谓“四相果位”?如何修证“四相果位”?
2
《金刚经》
《金刚经》是初期大乘佛教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般若类佛经的纲要书,它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由鸠摩罗什于弘始祥译出,问世之后,即在社会上广泛流传,篡要、注解、类颂、重演、义记、采微、集解、科释、宗通、决疑、大意,直说等略种注释达一百多种。鸠摩罗什翻译了很多经典,其中《金刚经》影响中国文化极大。千余年来,研究《金刚经》,念诵《金刚经》,因《金刚经》而得到感应,因《金刚经》而悟道成道者不知凡几。《金刚经》的伟大之处,是它超越了一切宗教性,但也包含了一切宗教性。《金刚经》文字的格调,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一种特殊优美、感人的佛教文学。
3
鸠摩罗什其人
鸠摩罗什(梵语 Kumārajīva )( 344 —413 年),音译为鸠摩罗耆婆,又作鸠摩罗什婆,简称罗什。其父名鸠摩罗炎,母名什婆,鸠摩罗什婆即合用父母之名,汉语的意思为“童寿”。东晋时后秦高僧,著名的佛经翻译家。与真谛(499~569)、玄奘(602~664)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另说还有义净(635~713)(又说为不空(705~774))并称为四大译经师。关于鸠摩罗什的传记,最主要的有三篇:南朝梁僧祐撰《出三藏记集》卷十四的《鸠摩罗什传》;梁慧皎撰《高僧传》卷二的《晋长安鸠摩罗什》和《晋书》卷九十五《艺术传·鸠摩罗什》。
4
文本解读
5
解题
金刚,金中最为精坚者,刚生金中,百炼不销,取此坚利,能断坏万物,五金皆谓之金。凡止言金者谓铁也。此言金刚,乃若刀刃之有钢铁,如智慧,能断绝贪嗔痴,一切颠倒之见;般若为梵语妙智慧音译,意为:通达世间法和出世间法,圆融无碍,恰到好处,绝对完全的大智慧。波罗蜜,意指超越作业、受苦、生死轮回之此岸而到达解脱的彼岸。经者径也,学佛成佛之路。经题的意义,指以金刚一样无坚不摧的大智慧,破除一切烦恼执著,脱离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而完成智慧,即到达脱离苦海之彼岸。
6
关键词释义
须菩提:梵语,译作解空,又译善吉、善现。空生尊者,初生时,其家一空,相师占之,唯善唯吉,后解空法,以显前相。
世尊:世所最尊者也,佛号之一。佛的别名有十二(又说有十):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婆伽梵。此外,世雄、世英、世眼、法王、佛日、能仁、大导师、大圣人、大沙门、大医王、两足尊、人雄、师子等,都是世人对佛陀的尊称。
四相果位:释迦夫子为了教化他的弟子,设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四相果位。
7
如何能够修到四果?必须能够断掉见惑、思惑。“见惑”有五个,是思想上,学问上,观念上的问题;就是“身见”、“边见”、“见取见”、“邪见”、“戒禁取见”。许多宗教家、哲学家、大学问家,都脱不了见惑的范围;或者落在身见,或者落在边见,思想学问愈高的人,这个五见愈厉害。邪见、戒禁取见,多数是属于宗教信仰方面的,认为非这样不可,初一十五非拜拜不可,否则就犯戒了。有些教一定要吃什么东西才行,这些都属于戒禁取见。见取见是说自己的心得修养,譬如有人打坐修行有了境界,或者见光了,认为这个光才是道,你没有得到光就没有道,这就落在见取见上,都是思想观念的问题。 “思惑”也有五个,就是贪、嗔、痴、慢、疑,这也是人性,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贪名、贪利、贪感情、放不下,贪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属于贪。
——南怀瑾《金刚经说什么》
8
须陀洹是学佛之人悟得的第一果,中文意思是预流果。即通过修行知人身是妄,欲入无为之理,断除人我执著之相,不入色、声、香、味、触、法,知欲当即避免,以无取心。
修到了预流果的人,断了五个见惑,一切不留,一切不住。死后也不到人世间来了,而往天上。但余情未断,根本思惑还没有解脱。等天上的生命结束了再来做人,称再来人。他们是来世间受报的,因为有些账没有还,要来还账,所以七还人间,生了死,死了生。
9
斯陀含:四果第二,即一往来,人间报谢,但色身一往天上,却来人间受生。真性遍虚空世界,前念才著,后念即觉,岂有往来。无得果之心,心既无我,谁云往来,故此色身往来非真实,但虚名为一往来而已,实无往来。
修到了斯陀洹,是一还果了,思惑的根拔出来一点,死后再回转一次人间,把所有的债务清了,可以到另外清净的地方去了,但还不能彻底解脱,只能算是暂时请假离开,还得回来。
10
《金刚经》节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