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心肌梗塞患者健康教育的护理体会
侯红波 卢娟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健康教育已成为解决患者健康问题的主要手段。健康教育的突出作用是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评价的教育活动,影响和教育人们的不健康行为,以达到最佳状态。心肌梗塞的发病受到多种对心肌梗塞患者健康教育的护理体会
侯红波 卢娟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健康教育已成为解决患者健康问题的主要手段。健康教育的突出作用是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评价的教育活动,影响和教育人们的不健康行为,以达到最佳状态。心肌梗塞的发病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尤其是心理、行为方面的影响。故而,对心肌梗塞的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十分必要。
1 心肌梗塞病人的特点
发病特点
与天气气候有关。急性心肌梗塞的发病受到以下几种特征性气候的影响:高气压控制;有降温过程;气候日差变化大等,故每年的11月至次年1月发病率最高。
与性别年龄有关。:1,女性绝经后才有可能发作心肌梗塞。发病高峰为心肌梗塞60岁,冠心病69岁。
急性心肌梗塞发病突然,可以在进餐时、大便时、也可能在睡眠时。病情变化急骤,如不及时处理,常可危及患者生命。提示及时就诊十分重要。
2 健康教育的实施
根据笔者多年对众多心肌梗塞患者的护理,认为应从以下几个阶段进行。
急性心肌梗塞发病突然,病情变化急剧,及时诊断与正确处理对病人转归极为重要。为了缩短患者发病至就医的时间,应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普及冠心病、心肌梗塞的有关知识,强调发病后立即就医。对有冠心病史的患者应常备急救药物在身边,遇到有不适自服药物,然后即可就诊。这可大大提高心肌梗塞救治的成功率。由于溶栓术在临床的普及,为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康复带来了福音。但溶栓术对发病在6小时内的患者效果较好,超过6小时的心肌梗塞患者冠脉再通率低。这也提示患者应及早就医。故而院前教育突出一个“早”字。
:急性心肌梗塞的发病很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患急性心肌梗塞后入住监护室,由于对治疗的休息环境的生疏,更会增加其紧张情绪而对预后十分不利。因此,应加强解释工作。护士要保持镇定从容的姿态,用亲切的语气向患者介绍病室的环境:告诉患者进行一些检查和治疗的必要性及意义;告知患者情绪与疾病的关系。针对不同个体进行有效的解释教育,以舒缓其紧张情绪,利于治疗。
冠心病有关知识的介绍: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选择适当时机,向患者介绍有关心肌梗塞的知识。如导致心悸梗塞的相关因素、临床表现、目前临床用的治疗手段、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和如何配合治疗与护理等。随着心肌梗塞发病率年轻化和发病率的增高,普及相关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教育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习惯,由于病人工作需要、文化背景、生活环境和经济状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患者或多或少带有一些不良习惯,这对于疾病的回复及预防极为不利。容易引发心肌梗塞和加重病情的不良习惯主要有以下几点:吸烟、大量饮酒、精神过度紧张、暴饮暴食及大便用力等。我们要详细讲解这些因素可能导致的病理生理改变及对健康的危害,针对不同个体帮助他们去除不良嗜好,建立起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有效的预防疾病。
对心肌梗塞患者健康教育的护理体会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