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高考语文知识点归纳
目录
2022高考语文知识点归纳
高考语文古代基础常识
提高语文成绩的窍门
2022高考语文知识点归纳
高中语文文言文古今异义词
《烛之武退秦师》
:贰于楚也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例如:
①刘备天下枭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②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吕氏春秋 察今》)
是吾剑之所从坠同样是判断句。主语由是充当,翻译为这;谓语是名词短语,由所字结构(所……的地方)充当的。全句翻译为:这(就是)我的宝剑所掉下去的地方啊。
注意点: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二、被动句
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也叫意念被动句。
一古代汉语中有标志的被动句式主要有四种
⑴用于表示被动关系。
用介词于引出行为的主动者,于放到动词后,它的形式是:动词+于+主动者。例如:王建禽于秦。(禽,通擒)
句中的于用在动词禽的后边,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秦,表示被动。于可译为被。
这种被动句有两个条件:一是主语是被动者,二是句子里有表示被动的词于。
⑵用见来表示被动关系。
在动词前用见或又在动词后加于引进主动者。它的形式是:见+动词或者见+动词+于+主动者。例如: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⑶用为表示被动关系。
为放在动词前边引出行为的主动者,它的形式是:为+主动者+动词或者为+主动者+所+动词。例如:
①若背其言,臣死,妻子为戮,无益于君。(如果背弃了他所说的话,我死了,妻子儿女也将被杀,对君王您也没有好处)
②茅屋为秋风所破(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③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④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
⑤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⑥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⑷用受“”被“”受……于表示被动关系。
它的形式是:被(受)+动词或者被(受)+动词+于+主动者。例如:
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见也表被动)(司马迁《屈原列传》)
②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
③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
二、古代汉语中无标志的被动句
指句子不含有被动词的被动句,也叫做是意念被动句,这种被动句没有明显的标志,但翻译时需要翻译成被动句。
例如:①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②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③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④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范晔《张衡传》)
⑤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范晔《张衡传》)
注意点: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就是此种用法。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其中的见不表示被动,可以理解为我。
还有,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孔雀东南飞》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同上)上面的两个见都相当于代词我,指的是刘兰芝,后面都接动词。这是一个难点,注意理解掌握。
三、省略句
1、主语的省略
主语省略就是把主语省略掉。常见有以下几种情况:
⑴承前省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柳宗元《捕蛇者说》)
⑵蒙后省
如: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司马迁《鸿门宴》)
⑶自述省
如:(予)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柳宗元《愚溪诗自序》)
⑷对话省
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王)曰:不若与人。
2、谓语省略
谓语省略,就是把谓语省略掉。
2022高考语文知识点归纳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