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石头汤
第一篇:石头汤
石头汤
石头汤
(美)
丁浣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三个士兵疲惫地走在一条陌生的乡村道路上。他们是在打完仗返家的途中。他们又累又饿,事实上,他们已经两天什么东西也没这样的宴席。那些农民从来没有尝过这样的汤——而且竟然是石头做的!
大家吃啊,喝啊,然后跳起舞来。
他们唱歌、跳舞,一直到深夜。
最后大家都累了。这时三个士兵问道:“就没有一个阁楼能给我们睡觉吗?”
“怎么能让三位这样聪明的堂堂绅士睡阁楼?他们必须睡村里最好的床。太应该了!”
于是,第一个士兵睡在了牧师家里。第二个士兵睡在了面包师的家里。第三个士兵睡在了镇长家里。
一清早,全村的人都聚在广场上为士兵们送行。
“非常感谢你们教我们的办法,”农民们对三个士兵说,“既然我们知道怎样用石头做汤,以后的日子就好过了。”
“哦,这道汤谁愿意随时都可以做。”士兵们说。然后三个人就上路了。
7
马玲:绘本课的文本细读
干国祥的课堂总是令你意想不到。比如绘本课的主体就是故事,可就在故事如何开始讲述的细节上,他也总有自己的妙招。《爷爷一定有办法》是从蝴蝶页中的那块蓝色带星星的布料开始的,《我的名字克里桑丝美美菊花》是从写写画画自己的名字开始的,《我爸爸》则是从“吹吹我爸爸,画画我爸爸”为讲
2
述的起点,《你很特别》又是从“你会为谁贴星星和灰点点”开始,这次《石头汤》,他又会如何把第一块石头扔进锅里呢?
金茵双语小学401班的教室里,孩子和老师们满满地坐着。看着黑色背景中一朵鲜红欲滴的玫瑰花和一块粗糙朴素的石头,干国祥的问题来了:一个石头的故事和一个玫瑰的故事,你想听哪一个?
很有意思的话题,同学们纷纷发表意见,大部分想听石头的,但是干老师直截了当指出,因为同学们已经从班主任老师那里知道了要讲《石头汤》的故事,所以不能迎合干老师的,要看自己心里到底怎么想。他接着又说,不过要把石头的故事讲好听,那是需要智慧的。
接着,他又打出故事的第一页插图,问学生,你们看过这个画面吗?孩子们纷纷表示没有看过,老师的讲述也就正式开始。
讲述故事时保持故事的完整性是非常重要的一条原则,在这个故事的讲述中,干国祥只在这几个地方停顿,让学生思考:
8
当三个又累又饿的士兵要到一个村子去,希望能得到食物和睡觉的床时,猜一猜,他们会遇到什么?
当三个士兵遭遇到村民的冷漠时,猜一猜,他们接下来的命运如何?
当三个士兵说能用石头熬出美味的汤时,你相信吗?相信的人说说理由。
此后一直没有问题,一直到整个故事讲完。
在三个问题的回答中,四年级孩子的思维特征比较清晰地显现出来,活跃、发散性思维强,干老师通过追问让孩子更加深入思考的教学技巧也令人称道,比如在回答第一个问题的时候,老师发现有两个同学听过这个故事而且发言很积极,就讲述了小时候看侦破影片却被人直接告诉结果后的兴味索然的故事,并鼓励那个孩子真正的精彩在于发言时体现的思考的水平,这和简单的记忆是不一样的。这个孩子真的就静下心来认真听故事了。又比如在回答第二个问题的时候,一个女孩子说“终于有一个人给士兵们食物了,故事应该有个转机”,干老师马上追问,你认为这个转机来自于什么,女孩子回答来自于“人们内心中的善良”,干老师又幽默地回答:“真遗憾啊,当时你要在现场就好了,可惜不在。当时村民们没有这么想的。”笑声中,故事的情节更加吸引学生注意了。
故事讲完后,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思维挑战”真正开始了。
9
干老师先请同学们给这个故事起个名字,孩子们起的名字有:《石头做的汤》《石头汤》《三个聪明的士兵》《一道特殊的汤》《石头的特殊用途》《随机应变的士兵》《小气的村民》《不好客的村民》《讨厌陌生人的村民》《晚宴》《足智多谋》等。从这些名字来看,孩子们在情感上都是趋向于三个士兵一方的,这怎么办?干国祥设计的思路就是在一个“骗”字上,三个士兵的行为是不是“骗”?在厘清这个问题的过程中,通过文本细读和讨论对话让孩子的思维得到发展。
如何让学生的内心出现认知冲突,而不是简单地从故事的结果做简单的类推,干国祥总是有办法的,他首先说了几个故事的名字,问孩子们可不可以。《一个愚蠢的村庄》《三个狡猾的士兵》一锅神奇的汤》,“愚蠢”“狡猾”“神奇”这三个词本身的丰富意蕴让孩子开始静心思考,好像是这样啊,三个士兵煮石头汤的办法是有些“狡猾”呢,而狡猾却是个不太好的形容词啊,在学生开始思维的时刻,干老师又引入另一个著名的讲述骗子的故事――《皇弟的新装》,这个故事在课前已经让孩子们又一次读过,如果把这个故事重新命名的话,能不能叫《一个愚蠢的国王》《两个狡猾的骗子》,由此,将学生引入“三个士兵是不
石头汤(1)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