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故都的秋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本文是现代散文中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由于本文的写作离今天已经长远,学生要充足把握文中的意蕴和情味也许有些困难,因此应当先作些作者状况和背景简介,并提示学生诵读秋胜于南国,是作者的主观感受,体现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热爱。这种感受既来自空间的对比(南北两地),也来自时间的积累(“已将近十余年了”)。
“都市闲人”?
这里写的不是上流社会人士或文化人士,而是平民,即“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为什么让她们作为故都人的代表?也许是她们的形象更有地方特点,并且作者觉得与她们更亲近,体现出作者的平民意识,似乎也能读出作者很但愿能像“都市闲人”那样过无忧无虑的生活。
,为什么插入对写秋诗文的议论?
作者似乎要发明一种文化氛围,于自然气息之外再添一重文化气息,与“故都”题旨暗合。从行文章法上看,这里宕开文笔,纵横议论,显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开阔的思路。
,它们具有什么样的体现效果?
文中有许多并列句子或短语,具有工整、雅致之美,抒情味很浓厚,朗读起来又具有音韵之美,显示出作者很强的语言驾驭能力。现摘录某些并稍作品味。
“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三个短语精要地概括了全文的意旨,既有顺畅的气势,又有抑扬顿挫的声韵之美,背面的“来得悲凉”似乎应当比前面两句更舒缓而深沉。也许主张语言简洁的人会觉得“却特别地来得清、静、悲凉”更好,可是这样一来,排比的气势就没有了。
“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和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此句前后都采用排比的写法,从不同的方面说南方之秋无可欣赏之处,反衬北国之秋的美好。顿挫分明又气势连贯,表情达意非常充足。
“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这些描写性的名词短语,一种短语就是一幅画面,呈现出生动的美景,成为“故都的秋”的美妙意境的重要构成部分。作者神往之情溢于言表。
“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这是近于口语的文字,仿佛作者津津乐道的样子就在眼前,充足地体现了赞美之情。
“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这是说理性的语句,但是以具体事物来阐明,生动形象,饶有趣味。
本文不是很长,但排比句诸多,阐明作者非常喜欢运用这种工整、雅致的语言,并且运用起来非常妥帖恰当,全无生硬之感。
有关练习
一 朗读课文,说说作者选用了哪些景物,写出了故都的秋如何的特点;此外,从哪些句段中,你感觉、体察到了作者所谓的“悲凉”?你如何看待这种“悲凉”?
设题意图:引导学生整体把握全文,并提取文中的精要,即生动的景物描写和深沉的情感抒发。既要分别品味写景和抒情,又要将两者结合起来看,看出景中有情、寓情于景的特点。如何看待这种“悲凉”,规定学生充足地体现个人见解,只要言之成理就应鼓励。
参照答案:
作者选用了故都之秋的富有特性的景物,如秋晨民居小院所见的“很高的碧绿的天色”,青天下的“驯鸽”,槐树叶底“漏下来的日光”,破壁腰中的“牵牛花”,“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上午铺得满地的槐树“落蕊”,被称作“北国的特产”的衰弱的“秋蝉”,又奇又有味的“北方的秋雨”以及雨后话秋凉的“都市闲人”,北国的“枣子树”和其她鲜果,等等。写出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清”与“静”相近,都以描述景物的客观特点为主,而“悲凉”则以描述作者对故都之秋的主观感受为主。
体现作者“悲凉”情怀的句段大体有:
“……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概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隐隐地透出悲凉的感觉和心境。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作者听到的仿佛是悲凉之声,显然具有悲凉之情。
“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这一整段都带有悲凉之情,可以集中体会这些语句。
还可以参照“整体把握”和“问题探究”中的有关阐明。
二 在下面的两段文字里,作者调动了听觉、视觉和触觉来感受故都的秋,使写景状物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并融入了深沉而细腻的感受、情思。细细品味,做某些圈点勾画、评议赏析。
,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上午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
故都的秋课文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