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诗画韵――蹬伞》的韵味.doc浅谈《诗画韵――蹬伞》的韵味
随着艺术审美的多元化发展,作为一种独具魅力的艺术表现形式的杂技,无论从艺术审美的深度,还是从主题意义的广度,都进行着不懈的努力和探求,《诗画韵――蹬伞》真正体现了这种努力和探求。细细玩味《诗画韵――蹬伞》节目的名字,就完全可以体会出创作者刻意追求的艺术境界:和谐,令人赏心悦目,使人泯去机心,化除争斗,灵台平静如镜。“蹬伞”是杂技的技巧内容,“诗”、“画”、“韵”,三字层层递进,是节目的艺术表现追求。“诗”,空灵、澄清,意韵深长,是一层境界;“画”,悠扬亮丽,婉约轻柔,韵味无穷,为二层境界;而第三境界“韵”,或汪汪汤汤,或淙淙筝筝,其境界,其韵味,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可遇却难求,真真应了佛家的一句话:“不可说”、“说不得”。
帷幕缓缓地展开,柔和的灯光里,呈现在观众眼前的是一副轻灵、空秀的画卷:小桥、小舟、一群身着绿妆的少女、几把画有梅花图案轻巧灵便的画伞。寥寥几个舞台意象,就把“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所描绘的出尘绝俗而又充满生机的景象便深深地印进了观众的脑海。弯如月状独孔石桥、小舟的舞台布景会使人联想到江南的美丽如画的景色,而一群身着绿妆的少女与独孔石桥、小舟的舞台意象相叠加,会使人联想历史上有沉鱼之美的四大美女之首――西施,小巧的雨伞是江南少女的雨具,又是舞台演员的杂技技巧载体。整个舞台布置如诗、如画,而又意韵无穷。是创作者的精心布局,还是艺术灵感的天然凑泊?
中国杂技讲究险中求稳、动中求静,要求表演者既要有冷静、巧妙、准确的技巧和千锤百炼的硬功夫,又要表现出了对势能和平衡的驾驭力量。而大量富有古朴的工艺美感的日常生活用具的道具运用,更加给观众带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神秘的东方美感。《诗画韵――蹬伞》运用把握中国传统的杂技艺术技巧,并把艺术或起源于劳动,或起源于游戏,《诗画韵――蹬伞》的舞台呈现既有劳动辛劳的再现,又有劳动之余少女嬉戏的欢畅。江南少女在经过了一天浣纱劳动过后,在如画的斜阳里,美丽少女特有的勃勃生机和嬉戏爱动的天性,让她们忘记了疲劳,用手里的画伞游戏起来。蹬伞在杂技蹬技类中技术要求最高的,用行话说也就是最吃功的。整个节目的技巧设计独具匠心,气韵连贯,显示出了设计者极高的艺术素养和杂技演员们的高超技艺。“单个技巧”、“对传接伞”、“三节转伞”、“三角蹬技”等蹬技技巧,要求演员不只要有蹬技的硬功夫,还要根据空气浮力、阻力等准确把握材质较轻的纸伞在空中飘忽不定的轨迹。表演时演员在保持自己身体稳定的同时,还用脚托弄伞具,做各种各样的转伞动作。各种动作经过编导的精心编排,意脉连贯,一气呵成。而演员们优雅抒情的蹬伞动作,让一把把纸伞变成了一只只轻盈的蝴蝶,翩翩起舞,圆润飘逸,富有美感。演员的精彩表演与轻柔舒缓的音乐、柔和细腻的灯光混融一体,如天籁之音缓缓奏响,如高山溪涧的淙淙细流,显示了现代杂技创作对高超的杂技技艺和艺术审美的完美追求,具有很强的观赏性。
浅谈《诗画韵――蹬伞》的韵味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