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注
[第7章甲壳素和壳聚糖
、性能
: ■
|掌握甲壳素和壳聚糖的基本结构和反应性能
i 了解酸钙和无机盐 i变为水溶性溶液和二氧化碳等。
(2) 碱的作用即为脱蛋白,因为蛋白质在碱液中比在酸液中溶解得较快 |也较完全。
(3) 剩余下来的就是甲壳素。
【举例子】
《EDTA处理虾壳制备甲壳素的研究》黄俊娴,杨建男
在提取工艺上大多围绕着如何将脱钙和脱蛋白进行得更彻底更完全
1、 实验原理:
(1) 传统工艺用虾壳制备甲壳素,一般是酸脱钙,用碱脱蛋白质,不仅
|消耗较多的酸和碱,且易破坏甲壳素的结构,脱蛋白时往往还需加热。
| (2)前人Foster和Hackman曾用EDTA先在pH 9,后在pH 3条件下处
|理蟹壳,钙和蛋白质的脱除率为100%和95% (存在10%~20%的误差)。
(3)但是经实验测定,用该方法处理已粉碎的虾壳时,效果不如上述文 |献中的理想。
2、 实验过程概述及结论:
| (1)根据pH 13时,EDTA-Ca的lgk' =lgk的特征,且EDTA的溶解度接
近最大的特点,建立用EDTA在室温下一步处理虾壳制备甲壳素的方法,40 min
|时脱钙和脱蛋白率分别为100%%,且EDTA可回收循环使用。
(2) EDTA 一步法处理虾壳制备甲壳素,可操作性强,操作步骤简单,生 I产周期短、原料和能量消耗小,生产成本低,对环境污染小等优点。且在制
I备甲壳素的同时回收了蛋白质等,使虾壳的利用价值增强。
I二、壳聚糖的制备
I (一)壳聚糖的一般制备
1、 化学法
壳聚糖的制取通常采用化学法,制备工艺程序为:甲壳一脱钙一脱蛋白
1质一脱色一甲壳质一脱乙酰基一壳聚糖。
2、 微生物法
甲壳素是绝大多数真菌细胞壁的主要组成成分,许多制药企业和酶制剂 |的发酵过程产生的下脚料中含有真菌的菌丝体,可从中提取甲壳素。如黑曲 ]霉、雅致放射毛霉鲁氏毛霉等,真菌中的甲壳素是a-甲壳素
3、 微波法
微波法比常规法达到相同的脱乙酰度所需的反应时间可以缩短9/10,壳
|聚糖的黏度也有提高
| (二)特种壳聚糖的制备
1、高黏度壳聚糖
高黏度壳聚糖,一般是指1000mPa/s以上的壳聚糖。
优点:分子量高,制成的膜或纤维强度大
高黏度壳聚糖制备注意的环节:
(1) 虾蟹壳比蚕蛹壳、柠檬酸发酵菌渣等其他原料较有可能制备出高黏 |度壳聚糖
(2) 虾蟹壳堆放长时间后因微生物破坏,不能用于生产高黏度壳聚糖。
(3) 生产甲壳素的过程中,不能用浓度大的强酸、强碱高温长时间处理。
(4) 在生产壳聚糖过程中,要掌握高温、短时间原则。
(5) 不能使用KMnO4等强氧化剂长时间脱色,强氧化剂对糖苷键的破坏 |很严重。
可采用以下两种方案:
第一,较低温度、较长时间下进行反应。如在常温或60~65°C下脱乙酰化,
|均能获得质量较好、黏度较高的壳聚糖产品。
第二,高温短时间。如将甲壳素粗粉碎后,先用50%的NaOH溶液浸泡,
[然后在110C均匀保温1h左右,也可得到黏度在lPa・s以上的壳聚糖。
2、 高脱乙酰度壳聚糖
一般工业使用,不要求壳聚糖有很高脱乙酰度,但在食品、医药、活细
I胞和酶的固定化、制作反渗透膜中常用高脱乙酰度的壳聚糖。
如果只是要求高脱乙酰度,只要在脱乙酰化反应时提高反应温度和延长 |反应时间即可。当用40%的烧碱,反应温度在135~140C, 1~2h基本能得到 门00%脱乙酰度的壳聚糖。
3、 水溶性壳聚糖
壳聚糖只能溶于一些稀的无机酸或有机酸中,不能直接溶于水。
水溶性壳聚糖:
■能溶于水的壳聚糖
■能溶于水的壳聚糖盐
■能溶于水的羧甲基壳聚糖
■能溶于水的低分子甲壳素
■能溶于水的低分子壳聚糖
判断是何种水溶性壳聚糖的方法:
把壳聚糖溶于水,看溶液有无黏性,没有黏性的是低分子甲壳素或壳聚 i糖
往水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产生浑浊或沉淀,是壳聚糖盐。
如果滴加HCl溶液产生浑浊,则是羧甲基壳聚糖。
j R-COONa+H+T R-COOH+Na+
R为氨基葡萄糖残基
甲壳素在均相条件下进行脱乙酰化应,当脱乙酰度为50%左右时,这种壳 |聚糖能溶于水。
对较高脱乙酰度的壳聚糖进行乙酰化,控制其脱乙酰度在50~60%,也可 |得到水溶性壳糖。
4、 羧甲基壳聚糖
羧甲基壳聚糖是一种水溶性壳聚糖衍生物,其抗菌性、具有保鲜作用、
|是一种两性聚电解质等。
羧甲基壳聚糖可以在碱性条件下用氯乙酸与壳聚糖反应而得到,但羧甲 ]基既会在-O
第章甲壳素和壳聚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