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酒的历史
目前主流学术界一般认为,茅台酒起源的传说,可以追溯到司马迁《史记》中关于枸酱酒的记载。公元前135年(西汉建元6年),汉武帝刘彻派使臣唐蒙出使南越(今广州),在南越王的宴席上,唐蒙尝到了夜郎国当时出产的名酒――枸酱酒。唐蒙带回长安,献给给汉武帝。汉武帝饮后,大加赞赏。而当今茅台酒的产地――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正在当时夜郎国的范围之内,由此可以推断,当今的茅台酒与当年的枸酱酒很可能存在某种联系。但传说仅仅是传说,目前无任何证据表明,枸酱酒就是茅台酒的前身。因为无论是南越国还是夜郎国,地域都比较广阔,不可能只出产枸酱这一种酒。
还有很多分析人士认为,枸酱酒中的“酱”字,就是“酱香”的意思,这样就更容易把茅台酒和枸酱酒联系到一起了。但是,枸酱酒这个名字的来历已经不可考,这种联系只能是推断,而不能作为学术论断存在。
尽管缺乏确凿的学术证据,但是怀仁产好酒这一历史现象,在汉代之后的史书中,确是反复记载过的。据茅台现存最早的明代《邬氏族谱》扉页所绘家族住址地形图的标注,其中有酿酒作坊。族谱所载邬氏是明代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随李化龙平定动乱后定居茅台的,这说明茅台早在1599年前就有了酿酒的正规作坊。清代《旧遵义府志》所载,道光年间,“茅台烧房不下二十家,所费山粮不下二万石。”1843年,清代诗人郑珍咏赞茅台
“酒冠黔人国”。可见清末时候,茅台镇的酿酒业已经非常发达。茅台最早的酿酒坊名称据考查是“大和烧房”,这个信息是从茅台杨柳湾一尊建于清嘉庆八年(1803年)的化字炉上所铸的捐款名单有“大和烧房”而获得。
从这些点滴历史记载中,我们不难发现,茅台镇酿酒业大规模繁荣似乎是从清代开始的,但起源很早,很可能是汉代以前,这种几千年的技术积累和工艺摸索过程,为当代茅台酒的兴盛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当然,几千年来发酵微生物的积累,更为重要,甚至是茅台酒不可复制性的唯一决定性因素。
清代咸丰年间,由于战乱,茅台镇的酿酒业曾经一度中断,直到清同治一年(1862年)茅台酒坊在旧址上开始重建,这以后的发展主要有三家作坊,这便是现在广为流传的茅台三烧坊:最先开设的是“成义烧房”;其次是“荣和烧房”、“恒兴烧房”。
在这三家烧坊中,成义烧房无疑是最具影响力的一个。其创办者华联辉,用现在的话说,绝对是兼投资商、开发商、制造商、品牌运营商为一体的酒业牛人。原本是盐贩子的华联辉在闻听茅台镇出好酒的消息后,决定设坊烤酒,经营规模不断扩大,起初年产茅台酒1750公斤,名叫“回沙茅酒”,直至茅台酒有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得金奖之后才引起华氏的重视,年产扩大到8500―9000公斤。1936年后,川黔、湘黔、滇黔公路相继通车,给茅台酒的外销创造了良好条件,1944华联辉之孙华问渠扩大规模,窖坑增加到18个,,其酒俗称“华茅”。
“荣太和烧房”于光绪五年(1879年)设立,后更名为荣合烧房;其本为几家合伙经营,几经周折后,1949年荣合烧房的经营权落到王秉乾之手。当时有窖坑四个,,但由于管理不善,常年产量仅有5000公斤左右,其酒俗称“王茅”。
“恒兴烧房”前身为“衡昌烧房”是由贵阳人周秉衡于1929年在茅台开办。不过这位周大哥因为从事了一项高危行业――鸦片生意,最终因破产而导致酒房流动资金被挪用还债,生产停滞
茅台酒的历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