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驳船队运输组织
THE GRADUATION POWERPOINT TEMPLATE
2021
答辩:
导师:T
内河驳船运输航线拟定的基本原则是:
1.航线的开辟应有足够的运量;
2.尽可能组织 内河船队航行速度的确定
一、基本原理
单船 Z桨·T有效 = R推(拖)
驳队 Z桨·T有效=R推(拖)+R队
推(拖)船牵引力 F=Z桨·T有效-R推(拖)
第八章
经验公式
R推(拖)= + +4Fn
式中 :
S- 推(拖)船的浸水面积,米2;
V- 船速,米/秒;
CB— 方形系数;
AM— 浸水部分中横剖面面积,米2; — 剩余阻力系数;
驳船阻力 R驳=(f+ ) Sv2
R推(拖) 仅与速度有关, R驳与速度和载重
量都有关。
表格法(仅考虑R驳与载重量)
换算阻力 =
换算牵引力 =
第八章
例:
758#拖四艘617#驳,编队一系式K编=,每驳载货后吃水为3米,试求该驳队静水速度?
解:1、查驳船调度手册 T=3米
换算阻力 =
2、 R队=K编*R驳
=**4=
3、换算阻力=换算牵引力
查拖船调度手册,~,
第四节 轮驳运输作业配合的确定
一、轮驳配合的基本类型及其适用条件
1、固定配合:驳船与推(拖)船在港时间一致
管理简便
适用于航线长,特种货种,运距长,运量小(间隔大),装卸效率高的港口。
2、往返航次配合
管理适中
适用于一端点港装卸效率高,另一端点装卸效率低。
3、单航次配合
管理最难
适用于与固定航次相反的条件
第八章
二、轮驳配合条件
1、 t间是昼夜的整数倍或非整数部分是24的约数。
2、 是t间的整数倍
3、 = + (直通直达)
= +
式中: 、 —— 驳队在始发港、终点港的停泊时间,小时;
、 —— 拖(推)轮在始发港、终点港的停泊时间,小时;
、 —— 轮驳在始发港、终点港的配合系数,其值为零或正接数。它表示港口为拖(推)轮准备的驳队数。
当 >0, >0,则为单航次配合;
当 >0, =0 或 =0, >0,则为往返航次配合;
当 =0, =0,则为固定配合。
第五节 航道通过能力的确定
一、航道通过能力
航道通过能力,是指在一定的船舶技术性能和运行组织条件下,航道区段单位时间(昼夜、月、年或航期)内通过的货物吨数和船舶吨位数。
影响航道通过能力的因素很多,主要有航道的技术性能;船舶的技术性能;社会经济因素;自然气候因素以及运行组织四个方面。
航道技术性能:包括天然航道区段的通航尺度(深度、宽度、弯曲半径)和人工运河及船闸的尺度与设备;航道通航期及洪、中、枯水位期限及其水深和流速;航标设置;绞滩设备能力;困难区段的数量、位置及其特征等等。
船舶技术性能:包括船舶与拖带(顶推)船队的尺度(长度、宽、吃水、干舷高度)、功率、主机型号、推进类型、航速等等。
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工农业生产规模及水平,重点厂矿的布局、客货流的流量、流向、构成及其特征等等。
自然气候因素:包括风、雨、雪、雾等等。
运行组织,包括航线的规划、船舶和拖带(顶推)轮的配置、发船密度、发船方式、船舶载量、通讯手段、港口布局、吞吐能力、装卸定额以及管理水平等等。
二、自由航道的通过能力确定
内河航道包括自由行驶区段和困难区段(受限制区段)。
自由行驶区段,是指船舶、拖带(顶推)船队可以自由对驶和超越的航段。只要计算每昼夜能通过船舶的对数及船舶的平均吨位,即可计算出航道通过能力。
三、困难航道通过能力的确定
困难区段,是指航道狭窄、弯曲半径小、水流急、有险滩暗礁、水浅沙洲变迁、
第八章驳船队运输组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