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走马镇民间故事概述
林永蔚 陆大献
概 说
以“民间故事之乡” 而享誉华夏,蜚众性歌舞形式。据《巴县志》载,直至清末民初,巴县各地尚保存着丰富多彩的民间文艺活动。如春节期间的彩灯猜谜、门神祥符,尚有楹联、春贴、龙灯、狮舞、车灯、连箫、高跷等目不暇接的各类文艺活动,川戏、扬琴、评书等演唱在会馆茶馆、院垻里弄间亦笙歌不断,而讲故事、唱山歌、说言子等民间文学活动更是遍及城乡。
走马镇历史上是重庆通往成都的必经之地,蚀迹斑驳的青石大道穿越该镇8个村,过往行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相传,旧时凡过往走马场的官差客商、轿夫肩輿每至于此,大都要停脚歇宿。究其因素,一是从重庆出发,跋山涉水到走马场时人渐疲乏;二是从走马场到下一种歇脚点来凤驿尚远,途中须翻越大山,山上古木参天,常有“棒老二”(强盗)出没,故不适宜晚上再走。因此,这里至今广泛流传着“是相不是相,伤心走马岗”的民谚。
那些在走马岗停息下来的过往行人,为了消除疲乏,或在客栈、地头、茶坊中听人天南地北、前三皇后五代地“扯把子、说‘聊斋’” ,或扯开喉咙唱上几段山歌俚曲,自娱自乐,以解旅途劳顿。在许多这样的场合中,本地村民也常参与到讲故事和听故事的行列中,“肉广播” 成了本地得天独厚的传媒方式。外地民间故事和其他文化载体与本地民俗文化不断地交流传播、融和互补,经济生产活动由此转化成了走马镇独特文化现象的巨大能动力。
如前所述,走马镇一带古属巴国巴人棲息之集散地,巴人崇蛇,因此在走马镇民间文学中,至今仍流传着许多有关蛇的故事,《蛇齐会》、《蛇吞象》等“龙门阵” 仍然在里巷阡陌中广为传播 。虽然历史学家说:“巴国已亡,巴人已远。” 然而,看走马镇的民间生活习俗和她们的故事中所显示的信息,从中亦可发现许多浓烈的巴蛇信奉的点点遗踪。
该镇现存东汉至六朝时期崖墓20处,从这些崖墓中透出的信息得知,这里早在东汉时期人口已较为稠密。据查,明代中叶走马就已形成了集市,算来距今已有500近年历史。从清初到康熙年间,因战乱而外逃的居民逐渐返还乡里,再加上来此地插占为业的湖广移民,走马又重新显现出了古镇的繁华景象,这种状况始终延续到民国时期直至上世纪中后期。虽说后来因成渝铁路和高速公路的建成,该镇交通中转枢纽地位逐渐式微,但昔日深厚的驿路移民文化却仍然蕴藏于里弄阡陌之间。
据老人们讲,民国年间,仅走马岗场上,沿八百余米长的走马街市,就曾有过近百家商铺,其中不乏客栈、饭铺、茶馆、烟馆……。场上有广东会馆一座,又称南华宫;另有山西会馆一座,又称万寿宫。这个走马场光戏台就有两座,其中关武庙戏楼修于明清时期,现保存尚完好。当年那些肩挑马驮之行商小贩,每天清晨从重庆出发,到晚上即达到走马。这些人一要歇宿,二要吃饭,三要娱乐,这必然刺激着本地服务业的迅猛发展。只见客栈饭馆,人如潮涌,吆喝喧闹之声,充斥街头巷尾。在那戏楼上一本本的连台大戏里,生坤净末,高腔胡琴,尽情演绎渲染,直叫台下座无虚席,彩声不绝 。听某些知情的耄耋老人论述,当年的小商小贩白日里紧赶慢赶,就为早些达到走马,吃了饭好看夜戏。许多本地老人们回忆,她们年轻时,大多喜欢赶走马场,去了后来总是习惯在办完事后坐坐茶馆听人聊天;更有甚者,还要看完夜戏后,才顶着明月,兴致不减地踏着露水走回家中
……当时除了川剧以外,走马镇的评书、花鼓、圣谕、清音、杂技等等民间文学艺术活动也比比皆是,随处可见。 至于走马场那些茶馆、烟馆、赌场乃至娼寮之所,更是人群拥踵,应接不暇,这一切都彰显出了川东出名“旱码头” 所特有的繁华景象。
走马岗山势险峻,秀水涟漪,奇峰异木、繁花似锦,又毗邻渝都大埠,历来为佛教僧众所看重。据查,境内历代建筑的大小庙宇多达15座:慈云寺、灵芝寺、广山寺、毗卢寺、三教寺、万寿宫……吸引了远近不少秉虔而来的善男信女。其中北宋时期始建的慈云寺规模最为宏大,此庙鼎盛时期,香火长年不断,传闻有
“大和尚五万五,小和尚不消数”之说,此言虽系夸张,但也可见当年慈云寺之盛况。(可惜该寺毁于文革时期)遍及的寺庙引来了方圆数百里三教九流、五行八作中的童叟妇姑。这庞杂的人群既形成了膜拜宗教信奉,祈求吉祥安康的浩浩人流,同步也组合成了传播口头文学的自然群体。
都市发展对文学艺术的推动力是巨大的。古代巴文化的积淀延续,加之地区历史上经济、文化的繁华昌盛,大大有助于多种技艺的交流和它们艺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从而
走马镇民间故事概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