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中医技术第三章 耳针技术.docx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第三章耳针技术
耳针技术是用特定针具或丸状物在耳郭相应穴位实施刺激以诊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技术。本技术依据中医学中耳郭与人体各部存在着一定联系的理论,以及望耳的形态、色泽可以辅助诊断疾病等原理,通过刺激耳部穴位来防治疾病。其治疗范围较广,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各种疼痛性疾病及某些功能紊乱性病症。
一、常用针具及基本操作方法
(一)常用针具
常用的针具包括15mm短柄毫针、图钉形揿针及王不留行、莱菔子等丸状物。
(二)选穴方法(穴位分布见图1、图2)
:如胃痛选胃穴,肺病选肺穴,肩痛选肩穴等。
:如皮肤病选肺穴,是根据“肺主皮毛”的理论;耳鸣选肾穴,是因“肾开窍于耳”;偏头痛选胆穴,是因胆经循行“上抵头角”循行于侧头;目赤肿痛选肝穴,是因“肝开窍于目”等。
:如月经不调选内分泌,失眠选神门,心律失常选心穴,高血压病选降压沟等。
:如目赤肿痛用耳尖穴等。
图1 标准耳穴定位示意图(正面)
图2 标准耳穴定位示意图(背面)
(三)刺法
在耳穴上确定穴位或寻找反应点后常规消毒。根据需要选用15mm短柄毫针或用特定之图钉形揿针。进针时以左手固定耳郭,右手进针,进针深度以穿破软骨但不透过对侧皮肤为度,留针15~30分钟。出针后用消毒干棉球压迫针孔,防止出血。必要时再涂以乙醇或碘伏,预防感染。揿针则需外敷胶布,留针1~2天。如采用耳穴压丸法,则用一手固定耳郭,另一手用镊子夹取耳穴压丸贴片贴压于耳穴并适度按揉,根据病情嘱患者定时按揉。宜留置2~4天。
二、常见疾病的耳针治疗技术
(一)头风(原发性头痛)
本病是以头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可由各种外感及内伤因素导致头部经络功能失常、气血失调、经络不通或脑窍失养所致。本病依据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本技术适用于原发性头痛的急性期。
【治则治法】通络理气止痛。
【操作方法】以揿针埋于脑、额、枕、胆、神门耳区穴位。每周1~2次,每次留针1~2天,2周为一疗程。
(二)痛经(原发性痛经)
凡于月经期间或前、后发生在下腹部的疼痛及不适,以致影响正常生活或工作者称为痛经。多由情志不调,气滞血瘀;或外感寒湿之邪客于胞宫,气血运行不畅;或肝肾不足,精血亏虚,胞宫失养所致。本病依据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治则治法】通调冲任,活血止痛。
【操作方法】选用短柄毫针或图钉形揿针,刺子宫、肾、屏间、卵巢耳区穴位。短柄毫针留针30分钟,揿针留针1~2天。每周2次,1月为一疗程。
(三)不寐(原发性失眠)
不寐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或见入睡困难,或睡眠不实而易醒,或早醒,甚则彻夜不眠为特征的病症。本病多因情志不遂或思虑劳倦,内伤心脾,心神失养;或心肾不交,心火独炽;或宿食停滞,胃不和则卧不安。依据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中医技术第三章 耳针技术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iurnet67
  • 文件大小87 KB
  • 时间2017-07-22